“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很长时间以来,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却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事。
而在如今的减负政策之下,“我没有作业”“我们从来不考试”“我不在课外补习”“我下午3点就放学回家”……当这些听起来很“母慈子孝”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之时,不少家长却再也坐不住了。
【新闻链接】
深思:减负=制造学渣?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引发网友热议。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在很多家长眼中,减负减掉的不只是学生的压力,同样也减掉了学校和老师的压力。为了保住孩子的分数,这一部分压力自然只能平移到家长的肩上。
但是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来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又有多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家长会认为“减负=制造学渣”。
潮流:政策在多个省市落地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在意见中被进一步明确,包括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等作为招生依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等。
此后,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逐渐在多个省市落地。在省级层面,就有浙江、云南、宁夏、上海、广东、河南、辽宁等地,同样出台了具体举措。
争议:9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
近日,浙江14个部门联合起草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列出了33条重点举措,包括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加强竞赛管理、严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补课、严控校内考试次数、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在征求意见稿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这一条: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大V观点】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这样夸大减负外部性进而对减负污名的说法,不过是拿应试教育的高压学习标准来衡量当前减负,也是教育焦虑的产物。
从当前的教育生态看,个别地区纵容学校违规办学,如超前教学、提前教学、利用节假日补课,会劣币逐良币,带动整个地区的违规办学。
因此,南京此番严格减负值得肯定,但要持续下去,需要的是省级层面的一致行动,对那些不严格依法治教的地方教育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当所有地区都严格规范办学,当所有人都不用被拽入应考“军备竞赛”,家长的“公平焦虑”才能更好地缓解。
从根本上说,“减负=制造学渣”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在“每分必争”的升学竞争中,家长很难不关注孩子的分数,也很难关注分数之外的其他素质发展。
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这也是我国当前给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
钟景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给学生减负是必要的,但方法要有针对性。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转移到了校外,如果只是单纯从学校体制内减负,意义不大,矛头也搞错了。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这些机构举办超常规教学,禁止其在超常规时间补课,如果不从校外机构入手,只是禁止学校内老师的某些行为,减负如同不减。
然玉
(媒体评论员)
浙江的这一新规,刚性定下时间上限,对学生的“超额作业”直接予以豁免。然而,按照该规定,“拒绝完成作业”的前提是“经家长签字”。
这可行吗?现实中,不少家长的心理,并不是心疼孩子作业太多、睡眠太少,而是唯恐其作业不够多、功课不够紧。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者担不起“纵容孩子,耽误孩子”的责任。只有不断地加压、不断地报班,他们才能稍感心安,这何尝不是一种病态心理呢?
为此破局,限定作业时间只能治标,治本之策还是得创新教育和考试模式,让以刷题为核心的应试训练不再具备决定性价值。
升学筛选,绝不应该只是对“解题技能技巧”“知识熟悉度”的筛选,而更应该是对智力禀赋、基础学科素养与创造思维的筛选。
过去那种作业做得越多、题刷得越勤,考试成绩就越好的模式或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或许只有如此,家长和学生们才能放下执念、真正解脱。
彭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减负是否制造“学渣”,关键看评价指标。如果只看考试成绩,高分是学霸,低分就是学渣。如果从人的一生成长来看,评价就不一样。
要缓解家长的焦虑,必须淡化成绩决定一切的评价模式,学校和教育部门都要改变“高考、中考论英雄”的绩效考核体制,而这又涉及高考制度改革,甚至整个社会评价模式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家长的焦虑是社会问题的折射。
因此,整个社会评价体系没有改变,要完全让学生课业减负难以成功。但是,可以通过减少作业布置的量来逐步推进减负工作。期望不要太大,推进也要坚持。
李晓兵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教育是个性化的活动,现在的教育并没有照顾到学生个性化需要,浙江拟出台的方案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后续还需进行教育改革。
若规定得以实施,做作业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和家长,家庭教育的作用机会凸显出来,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避免了教育变成单方面的命令和执行,比较接近教育的本质。
拟定方案中规定的时间节点比较合理,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正常的家长都不会同意学生以拖延为借口不写作业。
在我看来,这项措施实施后,能够让家长监督学校,使学校少布置机械抄写的作业,而去安排启发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投票】
小学生晚上9点后可拒绝写剩余作业
不少家长却认为“减负=制造学渣”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统筹 | 孙璇 孙朝方
监制 | 鲁钇山 郑华如 周乐瑞
采写 | 魏礼园
制图 | 麦宇恒
视频 | 姜雪媛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