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帮·寻TA微数据:这类人走失率最高!
2019-11-06 21:14 羊城派 原创
我们呼吁,公众对此类人群的关注与关爱需从报纸、网络走进患者的内心

文/羊城派记者 孙婷婷 甘韵仪
制图/孙婷婷 陈倩

写在前面: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时隔不久,10月24日,一则悲痛的消息传来,全城倾力寻找的广州某高校花季女生因患抑郁症离世。亲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关爱蜂拥而至,而她却再也感受不到了。

广州的街头几乎每天都有人失联,羊城派记者帮·寻TA栏目发起寻人案件中,超过一半失联者患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等精神系统或神经系统等疾病。

我们呼吁,公众对此类人群的关注与关爱需从报纸、网络走进患者的内心。

微案例:关爱蜂拥而至,抑郁的她却等不及先走了

“有谁昨晚或者今天见到这个女孩子,短发,昨天22:00后失联!!手机于猎德附近捡到,有消息请联系……”10月23日,广州某高校一毕业校友向羊城派记者帮·寻TA栏目求助,希望能够帮助其找寻失联的师妹。

经初步核实,羊城派随即发出紧急寻人启事,并派记者帮忙寻人,同时迅速与警方取得联系。

学校和警方全力寻找这名失联的学生。许多广州的街坊看到此消息也加入到寻找的队伍中来。

令人不安的是,记者跟进中发现,有环卫工人曾在猎德附近的珠江边捡到被认为属于失联学生的手机,与手机同时被拾获的,还有女生的衣物。女生失联前还曾留下令人不安的信息。

该女生同学提供的其微博、微信公众号提到:“我应该不想见到第二天的太阳”、“我在考虑要不要打电话给自杀干预心理中心” “买一束花,去有水的地方,江也好,海湾也好”等。

10月24日19:30左右,失联女生的爷爷称孙女已经在当天下午被寻获,但并未透露进一步信息。记者随即与警方联系,得到的答复是:恐怕是个坏消息。

不久,广州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发出通报称,10月24日8时许,广州水警在猎德大桥附近的珠江水域发现并打捞起一具女性尸体,经家属辨认初步证实为李某。据李某家属及其同学反映,李某生前患有抑郁症。警方对李某的逝去深感痛惜,再次呼吁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病患人群给予更多关怀。

“从前有一个家,分布在广州、韶关、深圳三地。为了让这个家能够有一次团聚,她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广州的爸爸,韶关的爷爷奶奶,深圳的妈妈聚在了一起。”当日跟进寻人的记者在24日晚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师友亲朋们哀痛万分。不少街坊扼腕:她渴求的关爱来了,她却等不及先走了!

微数据:精神或神经系统病患走失率高

在广州的街头,几乎每天都有失联。相对于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而言,这只是很小的群体,但对家人而言却是巨痛。

自2016年3月羊城派正式上线以来,记者帮板块时不时接到寻人求助。2019年4月,记者帮·寻TA栏目正式上线。除了用户报料寻人,我们还与今日头条·寻人合作,力争每日落力帮,希冀为走失人群及家庭带来一丝光亮。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记者帮·寻TA栏目共发起广州范围内的寻人113宗,其中18宗走失案件的当事人至今未寻获,其余均已与家人团聚。

113宗走失案件中,占比较高的有三类:患有抑郁症、精神障碍、自闭症等精神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有42宗,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有20宗,离家出走的有30宗。此外,走失10宗,失联7宗,丢失2宗,寻亲1宗。还有1宗走失案例,是老人因思乡心切,瞒着家人自行跑回了老家。(注,老年痴呆症归类比较复杂。因数量较高,老年痴呆症故单列。)

113宗寻人中,至今未寻获的18宗中,精神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有7宗,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有2宗,离家出走的3宗,走失的3宗,失联、丢失、寻亲的各1宗。

上述数据虽然基数较少,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精神/神经等病患的走失率较高,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走失者家属微心愿:看到这样的孩子请报警,盼无痛植入芯片尽早普及

“每天晚上,看到他安心睡在身边,就是我最快乐的事。”10月28日,经历过儿子小羽走失4次的小青告诉记者。

小羽今年九岁,两岁十个月时被确诊患有自闭症。表现有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能不能帮忙找找我的儿子。”10月7日中午,电话另一端的小青哭着向记着帮·寻TA栏目求助。这是小羽第四次走失,也是与家人失散时间最久的一次,两个多小时的奔走找寻,一分一秒的流逝,都在啃噬小青和家人的心。

说起小羽走失的过往,小青看起来比较淡然,“因为每次的结果都是好的。可以为一些家有特殊成员的家庭提供一些教训和建议,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我愿意说一说。”

低头锁单车,儿子就不见了

10月7日上午,爸爸带着小羽外出踩单车。快到广州大桥南时,爸爸低头锁单车的瞬间,小羽就一个人冲下了桥,不知所踪。爸爸赶紧追,面前却是三岔路。

“有了前三次走失的经验,我告诉爸爸,第一件事是报警!”小青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出门打车,“千万不要开车找人,太不方便。”

到了广州大桥底,小青换了单车,她和小羽爸爸兵分两路。派出所民警同时调取监控查看。

每到一个便利店,小青都会停下来询问店主,“因为他近段时间的刻板行为,很喜欢打开士多店的冰箱门拿饮料。我多希望他去拿人家的东西,惹点麻烦,这样就会有人报警了。”

小青一路寻找,眼看着到了琶洲大桥,还是不见儿子踪影。期间小羽爸爸来了十几个电话。

“每次电话铃声响起,最渴望听到爸爸说‘找到了’”小青说。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无数个坏念头在小青脑海中闪过:会不会出交通意外?孩子会不会跑到江边,看到水,像上次一样一股脑儿跳进水里?

“我相信一定能找到的,最担心的就是发生意外。”小青说,她曾听说过一些自闭症患儿走失发生意外的真实案件,也曾亲眼见过儿子因为喜欢水看到池塘就往下跳。

不记得泪水多少次夺出眼眶,也不记得多少次用手擦掉眼泪。终于,电话的那头,爸爸说:“找到了,在派出所。”

小青放声大哭,几经周折跑到派出所,“民警说,过去的两个小时,他骑着自行车一直绕圈圈,绕了无数圈,最终民警按照圈圈的路线,截住了小羽。”

“通过我们对他观察,感觉他心情不错。平时我们对他看管得比较严,寻他的两个多小时里,他没有走失的认知,所以不会害怕,这应该是他最自由的两个小时。”小青说。

盼无痛植入芯片早日普及

有了四次儿子走失的经历后,小青也总结出了一些预防走失以及有效寻人的经验。

在预防走失方面,他在每件衣服上缝上小羽的名字。外出时尽量牵着小羽的手。给小羽戴定位手表。

看似简单,但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讲,能坚持“戴手表”的习惯养成极为不易。

“孩子不喜欢穿戴,培养穿鞋子的习惯,老师用了两个星期。培养在幼儿园吃午饭和午睡的习惯,用了一个学期。”小青说,在家人的长期坚持下,目前小羽可以接受间断性佩戴定位手表。

和许多孩子患有各种疾病的家长一样,小青内心一直期待科技的进步能够解决定位芯片无痛植入体的难题。

小青:见到与家人失散的自闭症患儿请立即报警

一路闯关,在小青看来,经历时痛彻心扉如今已觉淡然,因为更艰难的还在路上,未来他们还将面临更多的难题。

小青目前面临的难题有两个,一个是小羽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培养过程中可能的走失问题。

“以前出门我总是把他牵得很紧不松手,长久下去可能会耽误他融入社会的锻炼时机。近期爷爷偶尔试着松开手不牵他,他反而会回头看看,爷爷是不是在身边。”

这对小青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她希望能够在安全和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让小羽多一点点融入社会的机会。

小青希望通过记着帮寻他栏目呼吁:如果您在路上见到行为异常的孩子,请及时报警,也许他迷路了,亲人正在茫茫人海中焦急找TA。

“我和其他妈妈们抱团取暖,分享经验,孩子走失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即报警,查看孩子走失前活动地址所在辖区派出所的监控录像,提供孩子刻板行为的有效信息。”

如果您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见到行为异常的孩子,请您多一分包容和体谅,让他们多一分融入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的家人多一丝温暖少一丝忐忑。

专家:

广医一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余金龙:
自闭症儿童出走频繁 可通过行为训练强化认知

自闭症儿童频繁出走的新闻常见于报端,去年佛山警方接到一起自闭症孩子走失的求助,最终发现这个孩子在两年内走失过四、五十次。

余金龙介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孩子喜欢一个人待着,如果家里没有这种环境,他们就会想离开。有的自闭症孩子因压力而出走,比如父母教得太紧、太多,或者家庭人际关系复杂等。

余金龙说,自闭症孩子不认路、不会问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受他们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二个是平时家长不教或者教得不到位。

余金龙介绍,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最核心的是针对认知行为方面的康复训练。“简单来说,即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教自闭症儿童在某个情境下该怎么做,通过训练,强化他们的行为。”

他推荐家长阅读《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与《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过程》这两本书,科学教育自闭症儿童。

广州幸福力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斌: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最好的“药”是陪伴、关爱、支持和倾听

数据显示,全球3亿多人饱受抑郁症折磨,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

广东省搭建了多种渠道对精神病患提供心理干预等救助。如 “12320”卫生行业政府公益热线电话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

但广州某高校女生却放弃了求助的念头。

“我当时也在想,广州珠江新城一带有众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为何她当时没有寻找帮助。太可惜了。” 对广州某高校女生因抑郁症离世事件保持关注的广州幸福力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斌感叹。

李斌介绍,抑郁症患者较少求助的原因多样,有的觉得自己无药可救,无人可谈,失去信心,没有必要再寻找帮助;有的无助感强烈,觉得即使寻找帮助也于事无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可能就会放弃,或在寻找帮助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还有的觉得求医成本高。

李斌建议,相关的专业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精神病患救助网络建设,方便抑郁症患者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抓到救命稻草。

此外,李斌对抑郁症患者的亲人也提出建议。亲人应懂得察颜观色,当发现抑郁症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就要警惕: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现象、失眠、话语极少、思维缓慢、意志活动减少、不愿社交等情况,且持续两周以上。

李斌说,遇到上述情况,亲人应多多陪伴、关爱、倾听、支持,这始终是最好的“药”。

“多去大自然中散心,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解除轻度或中度抑郁症。如每天坚持有氧运动20分钟,抑郁情况会有所好转。”李斌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