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徐振天 甘韵仪
华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连续两年支持《羊城晚报》公益订报,去年订了50份,今年又追加到100份。到底是怎样一种牵挂,让这对老夫妇对山区孩子读报念念不忘,爱心加倍?“公益订报是好事,我们两大事做不了,只能做点小事帮助孩子们。”10月31日,记者走近这对退休夫妇方老师和她的妻子徐女士,他们与羊城晚报一起呼吁,希望更多人参与公益订报项目。
山区孩子应多读书看报
“我们是《羊城晚报》的老读者了!也一直关注公益订报活动。”今年83岁的方老师精神矍铄,指着电视柜里整齐码放的厚厚一摞报纸说,“多读报有助于即将高考的中学生们了解时事、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我非常支持这个活动”。
退休在家20多年的夫妇两,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空闲时候,方老师偶尔也会去到学生在广州市花都区成立的蔬菜育种基地,指导他们对蔬菜进行良种筛选。而两位老人也一直心系下一代的教育。多年来的教书育人经验,使方老师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去年一看到《羊城晚报》的“公益订报”项目,就马上拨打订报热线,要为山区中学生订送50份整年的报纸。“我们的孙子都工作了,自己平时的生活开销也不大,退休金花不完,就想着为社会公益做点微薄的贡献。”他说。今年,两位老人再次参加“公益订报”,在去年的捐订数额基础上翻倍,为山区中学生订送100份报纸。
一起收获付出的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方老师祖籍潮汕,父母是马来西亚华侨,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了国外。1955年,19岁的他独自来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上大学,并结识了同班同学也就是现在的妻子徐女士。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两人因家国梦想相识相依,扎根广州,一待便是六十余载。自退休后,方老师和妻子就一直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不求结果,不求回报。在参加《羊城晚报》发起的“公益订报”项目之前,夫妇两已经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十余年了。截至目前,被夫妇两资助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参加工作,年龄小的还在上小学。
在夫妇两的卧室抽屉里,一个收纳盒装满了厚厚一叠从全国各地“飞来”的感谢信。这些信里,有小朋友的字写得歪歪斜斜,却一笔一划见书写之认真:“谢谢方老板对我的帮助。”称他为“方老板”,是因为孩子不知道捐助方的真实身份,以为是企业家。可见方老师行事之低调。“从来没有和孩子们见过面,但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会在节假日打电话过来问候。”方老师和老伴相视一笑,就像六十年间默契同心拼事业一样,两人在退休时光里默默收获付出的幸福感。
一份份报纸送达山区传递希望
目前,粤东粤西粤北和惠州、肇庆等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有限,鲜少为孩子购买课外刊物。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学出于对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电子小说的担心,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如此一来,学生了解时事、开拓知识面的渠道就被收窄了。《羊城晚报》创刊于1957年,是一份时政大报、民生大报和岭南文化第一大报,资讯丰富,可读性强。而《花地》《晚会》等副刊版驰名全国,《堂上作文》栏目更深受中学生喜爱,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作文水平和高考作文成绩。
自2016年以来,《羊城晚报》推出“公益订报”扶贫帮困项目,得到了众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山区学生受益。2017年、2018年不断获得各界公益订送全年报,分别让粤东粤西粤北的7万、9万多名高中班的学生受益。2019年,4239份《羊城晚报》每天发往粤东粤西粤北22个县(区、市)的2514个高中班,供全班共享阅读,受益学生达12万人。过去的一年中,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每个高三班级都收到了一份“公益订报”。在面临即将高考的关键时刻,学生们通过阅读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学修养。在数码产品日渐侵占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当下,通过报刊“知天下”更加难得可贵。
羊城晚报曾对受捐赠学校进行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认真读报,并收获成效,作文水平得到提高。“让孩子们每天都能读到报纸,在课堂外了解到国家大事,是很好的一件事。” 捐赠者方老师说。
《羊城晚报》公益订报:期待各位热心人士,一起播撒善意的种子,为山区学生编织梦的翅膀。欢迎拨打《羊城晚报》公益订报热线020-87133333,传递力量,造福社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