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蒋隽
2050年的教育将是怎样?高考还存在吗?
日前,第二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AI企业和专家云集论道。
当核心变革在于大规模因材施教的人工智能“照进”教育,理想很丰满:高考或许被替代终结;学习终身化、无处不在;学校的边界被打破,跨越年龄和学段……
现实却很骨感:不少学校陷入“只要用了平板,就智慧”的误区、学校反映AI产品模仿传统教学方式、不符合学校教育流程……
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障碍要跨越?人工智能究竟应如何支撑教育,支撑孩子们的学习?
丰满理想
高考:或将被替代终结?
2050年的教育将会是怎样?还会有高考吗?人才选拔机制如何?
在高峰论坛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郭绍青教授认为,随着智能大数据评价技术的突破、数据采集的突破,人工智能达到对教育评价的伴随性与过程性,“通过获得学习者在虚实融合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兴趣趋向、社交网络、能力水平、发展潜力等数据进行采集与精准分析,能够得到对学习者过程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评价”,替代甚至终结高考这种现有的考试选拔制度是必然的。
个人:泛在学习、终身学习
郭绍青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复合型、创新性、战略型的智慧人才,现有的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泛在学习、终身学习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泛在学习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获得真实学习环境与智能虚拟学习环境相互融合、无缝衔接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发生在社会、家庭、工作等各种环境,获得个性化、终生的学习服务。”
学校:跨越年龄、学段“无边界”
郭绍青提出一个问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制或类别划分是不是适合未来智慧社会的人才培养与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他认为,“封闭、固化的学校走向无边界学校是必然。跨越年龄、学段界限,以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化发展为依据的动态学习组织肯定是未来方向。”教育体制将被重组与再造。
学习环境智能化
郭绍青提出,人工智能将使得学习环境智能化:
大数据智能教育应用使数字教育资源在学习分析技术、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等为骨架进行关联聚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立体网状知识体系,数字教育资源的多形态实现功能聚合,并依托个性化引擎向学习者提供适应性学习资源环境。
感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推动虚拟科技馆、虚拟博物馆、虚拟实验室等虚拟仿真学习资源环境与适应性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融合,开始为学习者提供高沉浸性、临境感与系统化的学习环境。
强人工智能将推动智能导学、智能伙伴、智能教师等各种智能代理角色出现,并融合到上述学习资源环境之中。学习环境走向智能化,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习者与实体机器人或智能虚拟教师、学伴的交互将成为学生进入虚拟世界的入口,它们将陪伴学生者成长的全过程,在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大脑”的支持下,智能体将承担学伴、教师等多重角色。
学习者在智能教师、智能学伴的协助下开展泛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获得虚实结合的无缝学习体验,智能学习环境将全面推动教育的公平化。
骨感现实
误区:只要用了平板,就智慧了
现实当中,人工智能在学校的运用情况究竟如何?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穆肃近来在中小学高密度听课,她的发现是:“每一节课都有用智能设备,每个课堂都有平板,每一个课堂都说是智慧教室,但智能技术仅仅用来拍照片、上传、看谁答题快、多少人答完了,或者只是让学生玩简单的游戏、PK,并不能支撑学生的主动学习,没有体现智能技术的优势。”她指出,“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只要是用了平板上课,就智慧了,安慰自己这就是智慧课堂。”
关键不是技术革新,而是观念革新
广州市第六中学副校长江玉军介绍,作为智慧校园示范校,六中目前走过三个阶段:一是网络、课室教学平台等基础硬件建设;二是办公平台、智慧教室等基本软件和硬件建设;三是适应适应新高考模式的学业质量监测、走班排课教务管理、智慧课堂系统等应用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目前的智慧校园更多的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江玉军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建成了一个以办公OA为核心连接多套智能管理系统的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他的体会是,“关键不是技术的革新,哪怕把人工智能吹得再怎么厉害,到各个学校看,很多的课堂表面上用了智能化的设备、智慧课堂的系统,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理想的智慧和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有没有改变学校的治理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AI产品模仿传统教学方式、不符合学校教育流程
AI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产品,学校是各大人工智能公司争夺的阵地,但AI公司们卖给学校的产品,经常并不那么符合学校的教育流程和教学规律。
首先,开发人员通常还是工程师思维,产品不能针对学校“痛点”。一位校长举例,该校的新高考选科走班教务系统一开始并不好用,“原因在于开发这一块软件系统的人并不清楚学校的具体的办事情的流程,所以很难把学校的办事的流程电子化。我们帮助进行了整理,按照选科分班的四大流程优化。”
其次,虽然号称人工智能了,但人工智能经常在模仿传统教学。例如学生iPad上的课堂回答模式,还是模仿“全班答、抢答、点名答”三种传统课堂方式,这位校长认为新技术下,抢答并无必要,“因为技术可以精确的知道谁第一个回答谁第二个回答,老师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看学生谁回答得快,而是想要全班的学生都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答问题。”
有了新的技术以后,传统课堂的互动的形式哪些应当保留、哪些可以改进、哪些应该抛弃?这是AI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旧模式搬到新技术上来。
校长建议,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技术开发人员应该多听一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的建议。
AI应如何支撑教育
支撑学生自主、深度学习
教育专家认为,判断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在于用什么技术,而在于学习特点和方式。
穆肃指出,智慧学习要有灵活、主动、深度、生成四个特点。灵活是针对学习情况,教与学都能调整或变动;主动是学习者自主的选择、调控和开展学习;深度是深层次学习的开展,高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生成是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因学习者的参与和学习活动的展开而更新发展。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应该向着支撑学生发展的方向去发展。”穆肃表示,人工智能应让学生目标导向性的自主学习、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项目协同中的学习、管道和方法建构中的学习。
个性化学习分析与反馈
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大规模因材施教。
无论课堂表情分析、互动等AI运用如何热炒,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个体知识掌握情况的精准诊断、精准帮助和服务。
穆肃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各种采集数据,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缺乏的知识点,推送所需要的学习的资源和服务,告诉学生可以参加什么类型的学习活动,得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式。
“两个学生错同一道题,但错的原因可能不一样,老师需要的是知道每一个学生错误的原因,个性化的纠错办法。”江玉军说。
“即使100分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问题,即使全都60分的学生,也需要不同的帮助和不同的支持,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之下,让学生的学习得到准确地反映,学习特点、过程得到准确的判断,才能真正做到智慧的教,聪明的学,让教育智慧起来。”穆肃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