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藏医疗队:夜奔数百公里,只为救命悬一线的产妇
2019-10-24 21:02 羊城派 原创
“能救命的广东医生”真的很棒!

文/图 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张阳 林伟吟 刘昕晨 

位于西藏仲巴县的仲巴县人民医院,在海拔高达5000米的地方,这里常年寒冷,经常缺水少电。2016年以前,这里的人们稍微病得严重一些,就送到最近的日喀则市,有600多公里的路程。

2016年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始派出医疗专家进行对口帮扶,彻底改变了当地居民“小病扛、大病拖”的习惯。

至如今,该院已派出31人次支援仲巴县人民医院,通过手把手帮扶、组团式巡诊等方式,让仲巴县人民医院从一个卫生服务中心成长为一家二级乙等医院,“能救命的广东医生”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们最受欢迎的人。

10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援藏医疗队第四批队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4个月援藏帮扶的故事。 

条件艰苦,连呼吸都是困难的 

仲巴县地处边陲,人们多以畜牧为生。这里终年寒冷,交通不便。遇上急危重症患者,得送到日喀则市的医院,可去一趟太难,得翻过9座大山,走600多公里的路,开车也得10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从广州来的援藏队员们,能受得了吗?急诊科医生李祖勇是这一次援藏医疗队的队长,刚刚从仲巴回到广州的他,脸上的皮肤还是有些黝黑。说起在仲巴的日子,那些难忘的场景历历在目。

“队员们刚到仲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因为空气稀薄,连呼吸都是艰难的。”李祖勇说,尽管条件再苦,队员们都克服了下来,“我们只是接过了前三批援藏队员手中的接力棒,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

援藏队员、消毒供应中心主管护师李丽娇刚到仲巴医院时,就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差点以为得打道回府,还好撑了下来。”

这个白白嫩嫩的女孩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驻仲巴的第二名女护士,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头晕呕吐,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为仲巴县人民医院改造消毒供应室、提升院感管理等发挥了重要力量。

援藏队员、麻醉科医生刘付宁这几个月来一直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睡,严重的高反让他血压飙升、失眠,这位坚守在每台手术旁的麻醉医生却从未放弃,“没人要求过我做什么,可当我走到那里,看到朴实的藏区患者,我真的希望自己再多做一些,帮助他们解除病痛。”

夜奔数百公里,只为救命悬一线的产妇

 恶劣的条件始终挡不住援藏队员们的脚步。援藏工作不是轻松活,就在队员们刚到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位胎儿臀位脚先露的难产孕妇。

“如果在广州,这类产妇只需要做紧急剖宫产就能顺利娩出胎儿,可在海拔5000米的仲巴,剖宫产不是容易事。”第二次援藏的妇产科医生付帅说,仲巴是有牧区,孕妇多随家庭在牧区间迁移,产检率低,分娩躲在家中进行。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高是当地卫生健康工作的痛点和难点。

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经连续三年选派产科医生,并在在5000米海拔的仲巴县实施了当地史上首例剖宫产术,先后为16名病情危急的产妇实施了剖宫产术。

因此,在面对这个产妇时,队员们并没有慌乱。付帅回忆,当时产妇的家属对剖宫产却心存担忧,经过了多方沟通,手术终于顺利进行,最后母女平安出院。

医疗队不仅为当地做各种紧急剖宫产手术,还培训当地医生独立开展剖宫产术,实现仲巴县历史上重要的突破。2019年7月14日,当地年轻医生德青和扎桑独立接生了一个重度子娴前期、臀位、重7.2斤的新生儿。

7月16日,仲巴人民医院首例无痛分娩顺利开展,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痛分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藏族产妇享受到更加安全、舒适的分娩过程。

也有令队员们心惊胆战的经历。就在此次援藏工作即将结束的10月9日晚上11点半,付帅突然接到电话,350公里外的仁多乡卫生院一名胎儿横位的产妇命悬一线,胎儿卡在了宫口!

付帅和李丽娇立即出发,冒着风雪、严寒、高山结冰等恶劣条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与当地医生配合,在胎儿窒息、呼吸无力却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支持的情况下,付帅用嘴对嘴的方式吸出胎儿口中的分泌物,让孩子转危为安,最后母子平安。 

戍边战士车祸重伤,他们冒险救他 

让援藏队员们难以忘记的是在大家齐心协力救治一起车祸伤者的经历。当时车上3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其中一名边防武警战士伤情特别严重,严重休克、血尿、双侧肋骨多发骨折并双侧胸腔出血、颈椎棘突骨折等,重伤导致的大出血让他命悬一线。

援藏队员们立即组织边防战士们验血、献血,并通过快速交叉配血进行了当地首例紧急采血输血。“这样做,我们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可当时情况实在太紧急,从其他地方调血过来完全不现实,那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战士,如果我们不给他输血,他就会没命!”

李祖勇并不后悔当时的冒险,他和刘付宁连夜将病人转运到上级医院,一路车程艰险,可他们却义无反顾,直到把受伤的战士安然送达。“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已经可以下床了,那天的冒险非常值得!”李祖勇说。 

队员们回来了,可帮扶远未结束 

回想起这段难忘的援藏经历,援藏队员、消化内科医生袁宇红颇有感触,在仲巴时,这位女医生根据当地消化道出血患者、肝病患者多的特点,向医院申请了相关器械,得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大力支持。

“援藏工作结束了,可我们的帮扶却远远没结束,如今我们还是会随时与当地医生保持联系,他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会随时解答。”

援藏队员、心血管内科医生袁桂仪回忆,当地冠心病发病率高,且大多都是壮年患者,可她能用到的检查设备却只有血压计和心电图机,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她为患者仔细诊治,“除了设备,我还有自己可以用。”她笑着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