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PPI同比下跌简单视为通缩依据
2019-10-23 11:10 经济日报
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2%

CPI和PPI都是度量经济体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简单地把这两个指标在个别月份的表现作为判断通胀或通缩的唯一依据,更不能根据一两个指标短期波动就得出长期的趋势性结论。要坚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抓好促消费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2%,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

由于PPI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且前三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一些人士据此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

一般来说,CPI和PPI都是度量经济体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这两个指标在个别月份的表现作为判断通胀或通缩的唯一依据,更不能根据一两个指标短期波动就得出长期的趋势性结论。

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进入通缩或通胀,主要看CPI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更大。如果我们也按国际惯例来衡量物价水平的话,今年前三季度,全国CPI月度同比涨幅在1.5%至3.0%之间;平均同比上涨2.5%,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7%,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这一物价水平总体上属于温和上涨态势,而且在推动CPI同比上涨的因素中,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肉禽蛋类等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对CPI波动的贡献更大,表明CPI波动有着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物价并未出现全面持续上涨或者持续下跌现象。

国内不少学者更习惯用PPI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尽管PPI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但环比略有回升;与生产供给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持续下跌,反映工业消费品需求的生活资料价格则保持上涨态势;前三季度PPI与去年持平,这说明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是平稳的。这些特征与通货紧缩时价格全面持续下跌的状态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且,2017年、2018年,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影响,我国钢铁、煤炭等产品价格稳步回升并持续处于高位,PPI同比分别上涨6.3%和3.5%,个别月份PPI同比涨幅高达7.8%。今年以来,尽管PPI同比涨幅回落并由正转负,但煤炭、钢铁等工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相对高位,工业企业仍有盈利空间。

从历史经验看,在2012年3月份至2016年8月份,即便PPI经历了连续54个月同比下跌,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也从未改变,并未出现所谓的通缩。当前,PPI同比下降,只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近期月度环比降幅持续收窄并由负转正。如果进一步结合GDP缩减指数(也称平减指数)来看,近年来,GDP缩减指数保持正常小幅上涨,也说明中国经济既无通胀,亦无通缩。

从未来走势看,多个国家都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加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放缓,大量资金避险取向抬升,可能推高对贵金属的避险需求,这些国际性因素都将对国内PPI的抬升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尽管国内工业品需求处于低位增长,但9月份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所上升,市场需求重回扩张区间,企业生产活动有所增加,市场价格回升,大中小企业经营稳中趋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2%,其中三季度为76.4%,处于较高水平,意味着市场供需两端保持整体稳定和平衡,也意味着工业品价格基本有支撑,不会出现大幅回落。

因此,简单地把PPI同比下跌作为判断通缩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也要重视PPI同比连续下跌所释放出的需求偏弱信号,坚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抓好促消费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

来源 | 经济日报
责编 | 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