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钱瑜 郑达
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梁喻
10月22日,第三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以下简称“海丝论坛”)进入“最强大脑”的“碰撞”时间。
在当天举办的主论坛及3场平行论坛上,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爵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等海内外“大咖”,围绕“大湾区建设助力‘海上丝路’交融”主题发表演讲,贡献精彩观点。
【谈成就】
中国的脱贫成就前所未有
为什么市场机制在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成功?在主论坛上,安格斯·迪顿作为首位发言的嘉宾,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市场机制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
他指出,GDP并不是衡量人类福祉的标准,市场机制更应该注重提高幸福感。
如何评价市场机制?收入、消费、财富是三个指标。以中国为例,安格斯·迪顿从幸福感、愤怒、生理疼痛等自述指标,以及婴儿死亡率、期望寿命等健康指标分析,他认为,中国均处于中等及以上的较为理想水平。
“世界上大部分脱贫成就是由中国取得的,这是前所未有的。”
安格斯·迪顿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总体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下降,而所有发达国家均有所上升。他指出,中国市场机制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有益的,且开放程度越高,作用越大,而粤港澳大湾区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一些老牌市场经济体举步维艰的现实下,安格斯·迪顿表示,中国的成功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如经济发展不能只让小部分人富裕,而应该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要让年轻一代看到希望。
【谈发展】
加强内外合作,促进交融发展
大湾区建设助力“海上丝路”交融,内外合作和协同发展是绕不开的主题。针对粤港澳三地如何协同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主论坛上表示,要以广东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
“只有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才能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在迟福林看来,相比于港澳,广东服务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成为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要瓶颈。他建议广东应尽快给予港澳资本完全的国民待遇,加强三地合作,推进广东服务业对港澳的全面开放。
而站在对外合作的角度,主论坛上,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汇丰管理学院教授樊纲指出,中国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应高度重视“协同工业化”。
樊纲认为,中国与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不仅要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而且要特别重视建设工业园区。此外,不仅要修路,还要建工厂,让当地能够生产的产品在路上“跑起来”,协助当地建立自我造血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依靠援助。
打通内外合作的壁垒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中欧论坛创始人、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的关注点之一。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腾飞,还应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高大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向智慧湾区和绿色湾区发力。“我相信可持续性的发展会对广东和大湾区产生重大影响,珠三角的发展将是一体化的,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大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实验室,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也将受益于此。
【谈融合】
媒体融合创新 讲好大湾区故事
利用新技术赋能,媒体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讲好大湾区故事做些什么?主论坛上,与会嘉宾还就如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新加坡报业控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联合早报网(中国)主编韩咏红认为,与广东往来较为密切的东南亚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认同感较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湾区的报道虽多,但不够立体、全面,缺乏辐射作用。”
对此,她建议,粤港澳政府和企业可以到潜力比较大的东南亚国家开展一些展览、讲座等,主动走出去,借助当地的主流媒体和商界来进行宣传。
其次,要打造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广东美食、粤剧等在东南亚认知度高,要充分挖掘资源。她直言:“粤港澳大湾区前景敞亮,也必将带动‘一带一路’的发展”。
美国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熊德龙则现场呼吁到场的媒体代表,多来中国走走看看,客观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
据介绍,在纸媒下滑的今天,熊德龙还收购了6家印刷厂、33家主流媒体,来报道中国最新动态。近期,他的报业集团与洛杉矶时报达成合作,让更多美国朋友看到中国的最新动态,“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我现在正在努力做。”
分论坛——
媒体要将大湾区声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当天下午,围绕“大湾区建设助力‘海上丝路’交融”主题,本届海丝论坛还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外传播”“媒体融合助力国际传播创新”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三个分论坛。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分别探讨了各自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见解。
●谈对外传播
在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外传播”的平行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和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拥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但目前,如何将大湾区声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还需不断探索。
“一流的湾区、媒体是担当;媒体就像催化剂,扩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澳门凤凰天空出版社社长、澳门文化创意经济协会会长欧阳泽光认为,首先要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媒体人应探讨新时代实现媒体融合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传媒人才的传承和培育,也是重要的一环。欧阳泽光建议,大湾区要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不惜笔墨、不惜篇幅积极挖掘,大力宣传报道港澳同胞在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谈国际传播创新
在主题为“媒体融合助力国际传播创新”的平行分论坛上,当主持人提起“技术创新”的话题时,不少嘉宾专家达成了共识:媒体必须加快融合创新的步伐,才能将媒体声音在国际范围内传得更远。
CNBC亚太区执行总裁Emma Sirca认为,受众的媒介素养成长得很快,几乎每一个人都有6.8个设备跟世界连接起来,能够了解不同新闻、不同媒体内容。因此,如何迎合受众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身与大量客户、品牌的合作经验,Emma Sirca指出,媒介必须了解自己的观众,必须针对自己的观众制造内容。
此外,要让自身品牌链接到不同的设备中,让消费者全方位了解推送的内容。只有保证充足的个性化、定制化信息推送,受众才不会淹没在这些信息的海洋中,从而变成忠实用户。
●谈城市形象塑造
在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塑造”的平行分论坛上,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要面临的挑战引起了与会嘉宾和学者的热烈探讨。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传播系副教授林玉凤从“形象建立或重构”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形象,粤港澳大湾区亦应该思考,整体应该对外传播什么样的形象。
林玉凤以四个维度定位地方品牌,即文化品牌、定位品牌、情绪品牌、病毒品牌,她认为,地方品牌需要著眼于文化象征和联系,以及市场的共通性,并建立客户(居民)的情感依赖,并增强这个品牌吸引眼球的能力,并鼓励四处推广品牌特色。
因此她指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想要宣传的东西“黏”在一起,以实现共融,这就成为整体的画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