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演艺术遇上新科技,是阻力还是加持?
2019-10-22 18:12 新民晚报
表演艺术结合XR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回归到现实世界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前行,同时,是否也有可能成为阻力?近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科技论坛”以“表演艺术XR语汇探索与孵化”为主题,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的专业人士探讨了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

自从2016年艺术节开始举办艺术科技论坛以来,全球一批创意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创意团队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手段与艺术融合的领域也就是今天定义的XR领域里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有了很多新的进展。

技术手段也可以与艺术相融合(资料图)

观众需要情感的联结

英国好奇指令剧团CEO杰克·洛(Jack Lowe)导演的《蛙人(Frogman)》结合了VR技术与戏剧,在墨尔本艺术节、挪威卑尔根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受到关注;2019年他推出新作《空中盛宴(Gastronomic)》,作品采用AR技术与食物相结合,作品由英国国家话剧院沉浸式叙事工作室委约创作。

尽管多次在作品中探索XR技术的融合,但杰克·洛提醒创作者必须关注艺术本体。“剧院更加可以利用VR作为一种手段,因为很多年轻的观众都很喜欢,对年轻的观众很有吸引力。但无论有怎样的技术,就像我做《蛙人》一样,并不需要很多的钱,讲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普通观众并不在乎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技术,他们更需要深度理解与体验,并通过作品与艺术家拉紧一道联结情感的锁链。”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联合艺术总监吉迪恩·奥巴扎内克(Gideon Obarzanek)的观点与杰克·洛相近。

试验的过程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剧场里的VR体验可能不丰富,但是大家对VR的消费仍然非常有热情,但是目前并非所有技术的终端都能让人感觉良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就提出自己大多数在市场上看到的VR是非常粗糙的,甚至于是不尊重用户体验的VR,会轻易让人产生眩晕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在这个领域里面看到两个非常极端的两群人,一群人是纯粹对VR科技感兴趣的,他们可能大量的在为一些垂直行业做应用,比如说教育、医疗。真正进入到VR娱乐产业的,真正在内容上愿意投入愿意去创作的,从资本到人才,非常匮乏。” 

费俊认为,表演艺术结合XR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们躺在椅子上与世界互动,而是让人们回归到现实世界。

举个例子,前不久,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上演,这个项目里面应用了一些VR,包括交互,包括一些很综合性的媒体艺术方式,但是没有把VR作为主体的架构。

8600平方米的剧场被分隔成168个演出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空间视觉艺术、声音艺术、摄影艺术、多媒体影像、音乐、现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参与设计。

 “恰恰是技术的不成熟,给予了艺术家更多的利用技术的不成熟,去创作的多元性。我们不断试验的过程本身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徐翌晟)

来源 | 新民晚报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