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赵燕华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的珠村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盛名,也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村。近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天河区珠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划以“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为核心,整合与串联重要历史文化片段,规划4条文物径,强化旅游配套设施,梳理联通历史水系,恢复珠村岭南水乡风,同时鼓励对村内祠堂、民居等进行活化利用,开设乞巧博物馆,引入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有望成为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保护珠村整体山水格局
珠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珠江北岸,地处广州东部片区服务中心,是珠江商贸金融轴线的东部延伸节点。根据规划,珠村保护规划范围为珠村东至深涌左支涌一带,与吉山村以及黄埔区茅岗接壤;南达中山大道,西到黄村大道,北至广园路,与谭村、马坑园村、玉树村相接,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本次研究范围为村域范围,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广园路以南部分,与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一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保护珠村“村环水、水环村”的典型岭南水乡的自然格局和以潘、钟两大主姓宗族聚居为特色的人文格局,包括古村传统风貌和整体山水格局、传统街巷肌理、宗祠、寺庙、家塾及传统民居等。
具体保护对象包括:深涌的三条支涌,大塘、孖塘等水塘,北部的鹤鸣山、走马山、大灵山等山体,北帝古庙、梅隐潘公祠、潘文治将军故居等27处文物,2处历史建筑线索,30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还有1处木棉树和4处社坛等。
传统风俗“乞巧”纳入保护范围
历史悠久的珠村以“乞巧”风俗而闻名,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连续十多年举办广州乞巧文化节,具有海内外影响力。
珠村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赛龙舟、醒狮、广绣、粤曲、灰塑、广东音乐等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在珠村中找到传承,是广府文化传承的生动实例。
规划提出,以“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为核心,整合与串联重要历史文化片段,协调旧村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关系,激活地区发展,提振广州东部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为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374处建筑不能改变功能 核心保护区新建建筑不超12米
在建设方面,规划划定三处核心保护范围,分别为文化大街及珠村潘氏宗祠 周边区域、孖塘及北帝古庙周边、大塘及元德陈公祠周边区域,总面积为3.3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应尽量延续其原有功能,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
将文华大街、南门大街、东华三巷等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街巷沿线地区纳入,通过街巷空间将三片核心保护范围联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控制区。
本次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共6.2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按现状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下;同时建设控制地带限制机动车进入,区域内合理进行“抽疏补绿”,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此外,156处民居允许兼容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如文化创意工作室、游客服务站、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
土地利用方面,适当增加文化设施用地、商业用地面积,以结合乞巧节等活动,一如旅游服务接待、特色民俗商品展示、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功能。通过拆违建绿、利用闲置空地开辟绿地等方式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沿深涌增设滨水绿带,根据现状乞巧公园对部分公园绿地边界进行修正。(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