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一重大水利项目建成 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今日通水
2019-10-17 18:51 羊城派 原创
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提升至70万立方米/天,同时改变目前供水的单一模式,实现双线路供水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爱丽 钱瑜
通讯员 粤水轩

10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水利项目——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通水仪式在珠海举行,这标志着珠海对澳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还实现双线路供水,大大提高供水保证率。这是粤澳合作的重大成果,也是珠海市为保障澳门供水安全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通水仪式现场

双线路供水提高保证率

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是粤澳供水合作的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里,新建洪湾泵站1座,概算总投资5.25亿元人民币。工程于2016年开工,今年4月完工,并于6月通过了竣工验收,具备运行条件。

工程通水后,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从50万立方米/天提升至70万立方米/天,同时改变目前供水均从竹仙洞水库进入澳门的单一模式,增加从氹仔方向进入澳门的供水管路,从而实现双线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门供水水源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证率。

据工程建设负责人介绍,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克服多项难题:

一是解决与珠海南琴路修复改造工程、保税区道路改造工程等市重点项目的施工交叉的难题。

二是保障输澳天然气管道安全问题,工程穿越供澳天然气管道区域,为保证输澳天然气管道的绝对安全,历时两年多,先后五次组织地下管线勘察,彻底探明天然气管准确位置。

三是解决工作机制问题,澳门对接工程与内地设计及施工模式完全不同,经历两种工作制度的磨合。

四是解决复杂的地质条件问题,工程穿越横琴深厚人工抛石层和巨大孤石,遭遇复杂的地质结构,施工难度极大。其中,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建成通水,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条供水线路实景

对澳供水已有60春秋

据了解,澳门境内没有河流也没有大型水库,淡水资源奇缺。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澳门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门原来自给自足供水的局面无法维持,澳门居民饱受水荒之苦,严重影响和制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受澳门同胞的请求,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广东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在1959年开始建设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1960年3月建成,正式向澳门供水,开启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随着澳门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珠海又广开水源,增修供水工程,不断扩大对澳供水量。70年代至80年代,兴建了夏湾加压站和前山河南沙湾泵站,将香洲大镜山水库和前山河水抽至夏湾再加压输送澳门,每日供水约4万立方米。

1984年10月,珠海经济特区对澳门供水公司成立,1985年12月,珠海市自来水公司与澳门自来水公司签订对澳门供水协议,利用竹仙洞水库扩大向澳门供水量,到1985年,对澳门日供水量增加到5万立方米。

1986年1月,珠海市自来水公司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合作总投资6100多万元,共同兴建珠海西江磨刀门供水系统工程,一期工程于1988年5月建成,二期工程于1989年8月建成,日供水能力达45万立方米,分别向澳门和珠海供水。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珠澳两地经济发展,带来对供水需求的快速增加,再加上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咸潮对珠澳两地供水影响越来越明显,为抵御咸潮困扰,保障珠澳两地供水安全,2006年建成珠海市咸期应急供水工程(俗称西水东调一期工程),2008年建设第三条供澳原水管,2010年-2011年建成竹银水源系统工程,解决咸潮对供水安全的威胁。

供水线路示意图

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下,成立了粤澳供水合作专责小组和技术小组,专责小组主要确定双方供水合作间的原则和重要事项,技术小组在专责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研究、协商具体合作事项。2006年以后,双方政府间便建立了常态化的供水合作机制。   

2007年,粤澳政府签订了《粤澳供水合作框架协议》。在《粤澳供水合作框架协议》下,2009年,粤澳政府间再次签署了《粤澳供水协议》。

通过这两个协议的签订,使双方在政府层面建立了更加稳定的供水合作机制,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体现了粤澳双方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也使双方供水合作有了法律依据,对保障澳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