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旧词,探新变:广州一江两岸走过的60年
2019-10-14 10:12 羊城派 原创
羊城一甲子,邀您续写《广州好》

文/羊城派记者 甘韵仪 李焕坤
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陈秋明

从微微渔灯,到璀璨灯火。

一江珠水可读广州上下两千年。

60年前,《望江南·广州好》用建设者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广州。今昔对比,时空变化一目了然。

五羊雕像下,市长朱光的《广州好》刻在大石上,欢迎着五方来客。

当时,作词人、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如此描述当年的珠江两岸:“广州好,月上试凭栏,银汉繁星燎夜宇,珠江渔火照明澜,俯仰几回看。”

2019年10月12日,羊城派记者登上了珠江夜船。广州下着小雨,未见“月上试凭栏”,眼前的景象也早已不是词中“珠江渔火照明澜”的场景。

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两岸焕然一新,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之一,也浓缩了广州数十年来的发展之路。

昔日 江上渔火点点

70年代的珠江。叶健强 摄

“当年的珠江渔火如点点繁星,是另一种味道。”57岁的李叔家住广州荔湾,是一名老广州人。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城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则在帆船桅杆上挂上风吹不灭、雨浇不熄的马灯,以供生活、捕捞之需,行人从岸边眺望,可以看到珠江上有点点渔火,与澄澈江面上的倒影连成片,正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现实写照。

“夜深了,水上人家要靠岸休息,他们就会在码头扎堆,帆船首尾相连,船头挂上马灯,防止碰撞,也便于停泊较远的水上人家能跨过一条条渔船上岸。所以,很多时候都能看见渔火密集地在珠江岸边亮着。”他回忆道。

今日 两岸光华夺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用电开始普及,越来越多水上人家上岸定居,珠江渔火也渐渐消失了。”李叔说,渔船越来越少,游船却越来越受欢迎。

如今,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一江两岸焕然一新,灯火璀璨。

珠江两岸的灯饰越来越丰富,珠江夜游游客逐渐上升。

2011年,第一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幕,那一年开始,从花城广场,一直延续到珠江两岸,广州国际灯光节用最闪耀的姿态呈现城市文化与城市面貌,这样的盛景已陪伴市民走过8年。

广州国际灯光节也早已从文化活动,逐渐成长为与法国里昂、澳大利亚悉尼灯光节齐名的“世界三大灯光节”之一,也成为一张代表广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珠江也因此更加璀璨。

其中,“一江两岸三带”核心段景观照明提升项目西起珠江白鹅潭、东至东圃特大桥,涉及越秀、海珠、荔湾和天河四个区,包括约700多栋建筑,10座桥梁,海心沙和花城广场2个广场,以及珠江南北岸约40公里岸线,共安装景观灯具约50万盏。

如今,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一江两岸焕然一新,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之一,也是广州70年发展的缩影。

10月12日,夜幕拉开,华灯登场,珠江两岸亮起来了。虽然下着小雨,但仍然有不少市民参与珠江夜游。

以广州新中轴线和城市地标广州塔为原点,往西经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举办地海心沙、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中山大学等,往东走过风情独特的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正在崛起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广交会会址等。

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年轻的气息,随江风徐徐吹来。羊城市民也从这一束束灯光变幻中,读懂今天的“广州好”。(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续写“广州好”特别策划,诚邀广大市民、文学爱好者参与,沿用《望江南·广州好》体例进行再创作,让我们用浸润着传统智慧的形式,共同发现新时代的城市之美、文明之光。

猛戳链接参与活动,↓↓↓

万元大奖征新词!羊城一甲子,邀您再写《广州好》!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