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频/羊城派记者 谭铮 实习生 李一溪
初见牛国丞的那天下午,他正匆忙从实习的广东电视台赶回暨大校园。一路上,他给记者发了数条微信,解释自己可能会稍微迟到的原因。言辞中,带着传统中国人身上特有的谦恭与礼貌。
这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年轻人,由于父母在中国大陆做生意,已经在广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2016年,他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启了他的“媒体人追梦之旅”。
读《乡愁》 看两岸
在众多的书信与诗歌中,牛国丞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乡愁”具象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一片深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牛国丞说:“小时候,我并不懂乡愁是什么,更读不懂余光中先生对祖国大陆的深情。”直到跟随父母一起来到大陆,在大陆读书、生活,他才渐渐读懂了诗中那份思念与爱国之情。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辗转避难于重庆。怀揣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资料显示,21岁时,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说:“如果我十二三岁,我的底蕴还不够我写《乡愁》。但21岁时,我已读过古典名著、旧小说,看过不少地方戏。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幼稚,但已经很深入了。这是我不会、也不容易抛弃的东西。”他还表示,因为父母的乡音一直很重,所以牵引“乡愁”的这根弦一直没有断过。
这首诗创作于1972年,到今天,已经57年过去了。牛国丞在自己20多岁的时候,终于读懂了余光中21岁时写下的《乡愁》。
牛国丞表示,随着他在大陆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他越来越喜欢这里。“我觉得广东就是一个机遇非常多的地方。”他说:“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很多台湾的年轻人并没有来过这里。我希望有机会,他们能自己到这片土地上看一看,亲自感受一下,而不是通过某些媒体的只言片语来了解大陆。”
未来,我想留在大陆
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牛国丞有很多打算。他说:“我选择这个专业,是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主持人,走到幕前。但是大陆媒体环境变化,新形式的媒体不断涌现,我也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无论未来打算从事什么行业,牛国丞留在大陆发展的那颗心,是确定的。他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会留在这里,寻找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制图丨杜卉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