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旋律响起,你是否热血涌动?
2019-09-25 16:20 经济日报
80年前,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奏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你听过《黄河大合唱》吗?肯定听过。

它已经80年了。

80年前,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奏响。

自此,黄河上下,长城内外,无数志士仁人高唱着《保卫黄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音乐就是投入到抗日战场的武器,音符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80年过去,人们接触的音乐数不胜数。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它,就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在中华大地传唱了80年的《黄河大合唱》,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视频请戳此链接查看

花了6天6夜完成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以黄河为背景,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当时日本正在蠢蠢欲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这首歌曲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下面一首乐曲,我要献给我的祖国,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听到。”上世纪40年代,流落异国的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重新指挥演奏了《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响起的是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虽然身在哈萨克斯坦,但这时浮现在冼星海眼前的,却是1939年在延安演出的场景。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是个遗腹子。7岁时,他随母亲到新加坡养正学校上学,开始接触音乐。之后一直学习小提琴,并到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然而,冼星海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1935年毕业,他就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活动,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1938年,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邀请,他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延安。第二年,他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

音乐家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有些偶然。因为在前线受伤,青年诗人光未然到延安养病,并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去看望他,在病床上,他给冼星海朗诵了这部作品。

冼星海深受感染,创作灵感随即而来。他请光未然讲述黄河壶口瀑布,船夫是怎样拼命划船的,还请人反复唱船工号子给他听。

就这样,冼星海花了六天六夜完成此曲。

文学艺术的才华碰撞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光未然在1938年至1939年间曾两次渡过黄河,母亲河的波澜壮阔,让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938年末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东渡黄河时,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进行生死搏斗的情景,为船夫们的英勇豪迈所感染,开始酝酿创作。在吕梁山的两个多月里,他与抗日游击健儿一起出生入死,火热的生活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黄河大合唱》之《黄水谣》 指挥:严良堃

1939年春天到达延安后,病榻之上的光未然萌生了创作长诗《黄河吟》的想法。他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长诗,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于是,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内,光未然邀请冼星海和演剧三队的同志,吟诵起了这首长诗。著名指挥家,也是《黄河大合唱》首演时的指挥邬析零先生回忆:“光未然的朗诵是新诗体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我们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

因为手臂受伤,他在五天时间里口述了长达400多行的长诗,给演剧三队的胡志涛笔录。作品完成后,光未然把已到延安鲁艺任职的冼星海与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请到他居住的窑洞里。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一盏极其昏暗的油灯旁,年轻的诗人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部分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光未然的深情感染着窑洞里的每一个人,诵读结束时,凝神片刻之后的冼星海突然站起,将歌词一把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

民族危亡时刻奏响时代强音

“冼星海当时正在谱写《生产大合唱》,他用了六天时间完成后,立即着手《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当时,他完全进入了一种难以抑制的精神状态,长时间不休息,偶尔躺到床上抱头沉吟一会,很快又从床上猛然窜起,继续谱曲。”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妮讲述说。

冼星海喜欢吃糖果,但延安又买不到,为了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光未然颇费周折给他弄来二斤白糖。他写一点,就抓一点糖放在嘴里。没有咖啡,冼星海的妻子就用黄豆粉制作“土咖啡”。夜深人静,炭火熄灭了,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比炭火还要炽热。

“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的意见。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冼星海立即全部推翻,第2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3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光未然生前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除了《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还包含7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完成后不久,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乐器不够,冼星海就让学生拿着勺子、搪瓷缸演奏。台上锣鼓齐鸣,台下群情激昂。周恩来看过演出之后,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新声!”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刚一唱完,毛泽东就连声称赞“好!好!好!”

很快,这首乐曲就传遍全国,鼓舞了无数人。有评论称:“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80载已逝,《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民族强音超越了时空界限传唱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全民族奋勇抗争、团结拼搏的壮丽史诗。

万里黄河今犹在,《黄河大合唱》歌声嘹亮。

《黄河大合唱》

1939年《黄河大合唱》公演前,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来源:中国档案报)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它是一部气势恢弘的音乐巨作,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争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

《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黄水谣》

《黄水谣》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

《河边对口曲》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势不可挡。 

《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万里黄河今犹在

《黄河大合唱》

歌声永远嘹亮

来源 | 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