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凌浩翔
9月23日,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举行建成开放60周年馆庆活动。六十年一甲子,粤博为南粤大地珍藏了璀璨的岭南文明。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粤博全馆藏品总数达到180985件/套,其中一级藏品421件/套,二级藏品6624件/套。
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闪亮名片
“六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积淀数代粤博人的探索耕耘,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创业跋涉,完成三次馆舍建设和一次馆址变迁,收获了沧桑硕果。”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在馆庆活动致辞时说,如今,粤博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博大馆,成为全国文博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9年10月1日,粤博及原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在广州市文明路6号(现文明路215号)正式对外开放。那里曾是明清两代广州的广东贡院,考试举人的科考重地,更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政府在粤馆原址兴建新的博物馆大楼。1992年9月21日,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的4倍。
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又决定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粤博新馆,并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粤博新馆于2004年12月12日举行开工典礼,于2010年5月18日建成开馆。
展示传播璀璨岭南文化
作为广东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60年来,粤博为大批观众展示广东的历史、自然、文化瑰宝,传播岭南文化。
1959年—1992年,粤博先后举办《广东考古十年展览》等立足广东本地、具有广东文化地域特色的展览;还紧跟时代,举办诸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展览》等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展览;更配合国家战略需要,举办《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展览》等。
1992年落成的粤博新陈列大楼,设有《广东历史大观》《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等六个基本陈列。 1992年—2009年,粤博又先后举办了《广东省社会发展成就展览》等展览。立足馆藏、反映时代、关注全国、放眼世界,成为这一时期粤博展览的显著特点,精品展览“引进来”“传出去”步伐在加快。
而位于珠江新城的粤博新馆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内容,设有《广东历史文化陈列》等五大常设展览。2010-2019年,粤博还举办临时展览超过100个。
2010年至2019年的9年时间里,该馆实现了藏品征集与研究、文物保护、展览展陈、教育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并在博物馆相关领域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大量奖项。
肖海明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打造“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
【粤博故事】老同志吴振华三次赴西沙考古勘察
9月23日晚的馆庆活动中,在粤博工作了36年、今年已85岁高龄的吴振华老师分享了他与粤博的故事。1974年,吴振华老师曾参加过知名的水下考古项目——西沙考古勘察。
吴振华老师一共去了三次西沙,其中第二次是他带队去。“当时水下考古还没起步,我们主要是有政治任务。但是,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在业务方面有很多收获。”吴振华老师回忆,整个西沙考古过程中,瓷器是最常见的文物,无论是岛上还是海底礁盘,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发现,还有铜钱。所采集的标本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每个时代都有。
“其实,我们西沙考古除了考古本身发现的文物,更多、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自唐代以来的千余年间,我国人民在西沙群岛上航行、生产和居住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西沙、南沙、中沙和东沙群岛都是属于我们中国的疆土。”吴振华老师说,广东省博物馆后来出版的《西沙文物——中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这本书,正是根据实际考古调查发现并结合考古的重要历史意义编写出来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广东省博物馆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