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危害网络空间的“黑手”说No!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网络空间安全成为热点话题

网络安全:

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常见且贴近我们的一些网络安全问题有计算机病毒入侵、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手机移动终端的安全等。


广东作为拥有超8000万互联网用户

的互联网大省

如何为网络空间提供法治保障

成为广东法院在新时代的一项考验

为此,近年来

广东法院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向一切危害网络空间的“黑手”说“不”

2018年,广东法院审理各类涉网络电信诈骗、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犯罪案件1213件3708人,同比分别上升42.5%、6.6%,案件呈逐年增长态势。


打击网络诈骗


广东法院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诈骗加大罚金,没收、追缴违法所得,收缴犯罪工具等财产刑的适用力度。

2018年依法判处犯罪分子2921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364人,重刑率12.46%


茂名市电白区一电信诈骗团伙自2018年7月起,在广西等地拨打诈骗电话实施诈骗。该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600多条及电话卡10余张,共拨打诈骗电话1412人次。团伙成员梁某卿此前还伙同他人,通过电话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达人民币300万元。


今年4月29日,电白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梁某卿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对其余四名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


打击网络“黑客”犯罪


近三年来广东法院共审理各类危害计算机系统犯罪案件149件270人

去年,国内首现一款用微信支付赎金的勒索病毒,该病毒感染电脑后会弹出微信支付二维码,用户被要求支付110元才能获得解密密匙,该病毒共导致2万多台电脑“中招”。


经侦查,该病毒制作者罗某是一名高中辍学的“95后”,去年1月,他在租住房子内研发“cheat”木马病毒,预谋盗取他人支付宝等网络账号和密码。


今年9月3日,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对这起全国首例微信支付赎金勒索病毒案作出一审判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罗某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兴起,地下数据交易黑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针对个人信息非法收集、窃取、贩卖和利用行为危害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家庭个人信息、金融资产等个人信息的暴露,将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

2018年,广东法院审理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犯罪案件为72件152人

2016年2月,黄某聪、魏某飞将从他人处非法获取的大量苹果手机用户信息,包括机主姓名、苹果ID、手机号码等,以此赚取费用。公安人员从二人电脑共提取涉案信息1273条。


法院审理认为,其二人明知被解锁后的信息可能被他人通过远程锁机等手段向手机用户索要解锁费或对盗窃所得手机进行刷机销赃。苹果ID及解锁信息属于足以影响他人财产安全的信息,二人长期大量倒卖上述信息给他人解锁,超过500条以上的定罪标准。


2017年9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其二人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公民个人信息分成5类,明确了不同的定罪标准。


本案将苹果手机账号、密码等信息归类为“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并据此定罪量刑,是司法解释施行后广东法院最早适用新规定的案例之一,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近年来我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

1

《国家安全法》: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

《网络安全法》: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网络安全法》明确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诈骗。

3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为儿童个人信息提供全方位保护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确定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具体原则。

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不同的定罪标准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要件为“情节严重”。根据法律精神,结合司法实践,《解释》设十项对“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被骗?

以下4招请收好

谨防朋友圈泄密

大家在发微信朋友圈时最好模糊时间、地点、人物等敏感信息,晒生活秀工作一定要谨慎,别让朋友圈泄露了你的秘密。

谨防聊天工具"好友"骗局

当遇到好友通过聊天工具向你借钱或推荐各类金融类产品时,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确认,谨防上当受骗。

谨防红包陷阱

遇到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红包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那很可能是骗取钱财和个人隐私的假红包。

不可传播谣言

网络造谣,盲目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都有可能触犯了法律,不要在微博、聊天工具、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散布谣言,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编辑:全小晴 何雪娜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