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蒋隽 实习生 张郡茹
生老病死,人生四大事;教育和医疗,生活两大主题。直面生死的医生,又会有怎样的教育观?他们是否更能参透育儿焦虑,靠近生命的本质?
羊城派记者采访了两位医生教授,了解他们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两位教授不但“放羊吃草”、对孩子“要求低”,还经常拖孩子后腿,带娃旷课、让娃留级……简直跟“好家长”背道而驰,但他们的娃却因此更为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并收获了很好的学业和事业。
所以,何须为“输在起跑线上”焦虑?
高知教授的“低要求”
9月开学,以广州市中考前100名成绩踏入省重点中学的女生小林,开启了高中生活。
开学前,作为全省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重点班的学生,小林被妈妈——全国数一数二医院的眼科教授卢蓉,耳提面命地布置了高中三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拍拖!
“恋爱也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呀。”身为医学教授的妈妈和爸爸都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情感,不可压抑。
学霸女儿担心拍拖影响学习,妈妈立刻晓之以理“不一定的”,并三句话不离本行地告诫“谈谈‘卫生’恋爱,拉拉小手就可以了,其他就不要再发展了”。
女儿当即调侃,“拍拖不就是一起吃吃饭吗?还要拉手?”
“关系好的时候拉手也是可以的。”妈妈开玩笑。
严谨的女儿认真考虑了爸妈建议之后,决定把恋爱提上日程,列为高中众多重要任务之一。
其实,这个暑假除了考虑拍拖问题,完美主义者的小林同学还有点焦虑,怕在卧虎藏龙的高中跟不上。妈妈安慰,“这有什么!总有学校能上,没关系的。”
也许在医生眼里真是除却生死无大事,“我们这行看惯人生百态”,她一笑,“不要把小孩逼死。而且就算她真的读不好书,家长能有什么办法?还能替她去考?”
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要犯低级错误,不要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被教授“拖后腿”的娃
在医生群体中,像卢蓉这样自己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却对孩子“要求不高”的教授并非个案。
卢蓉教授所在医院对面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创始人杨岫岩教授刚从澳大利亚参加完女儿婚礼回来。他28岁的女儿Cynthia是澳大利亚一名执业西医,但21年前的1998年,出国进修的杨教授带女儿到澳大利亚读小学一年级的初衷很朴素,“就是让她去学一点英文,起码有个语感,将来在国内学英文轻松一点。”
Cynthia6岁在国内提前读了一年级,到澳大利亚读二年级,再回到广州继续三年级。后来夫人幸运地在澳大利亚找到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两口子决定让女儿继续轮流在中国和澳大利亚读小学的“双国”生活。
Cynthia第一次到澳大利亚读的是普通学区的普通小学,“孩子非常开心,全班都是外国小孩,就一个华裔来自香港还是混血。”不过每次回到国内,她都沦落为班级倒数,需埋头苦赶功课。心宽的杨教授也没费劲帮女儿补课,每次都是把娃扔到学校自力更生。
这样在不同文化中一年一度的切换、游走,对孩子当然有挑战和压力,但杨岫岩并不关心考分,成绩差了可以“留级”,好学校压力大可以转学。
“三年级成绩不好有点影响信心,就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都读了三年级,共读了两年三年级。”第二次到澳大利亚专门选了好学区的好学校,“结果英语磕磕巴巴、成绩一般的女儿被排挤不开心,第三次去澳大利亚就尊重她的选择回到了第一年上的普通学区的普通公立小学。”
相比如今动不动就怕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小林和Cynthia都是被爸妈严重“拖后腿”的娃。
“小学阶段,语文就是认几个字而已;数学就是加减乘除,这些长大了谁不会?小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建立,作文小学生也不可能写得很好。”心宽的杨教授说。
小林的牙医爸爸更是主张:“不要争第一名,中等生成绩是最好的!”考第一回来也没什么特别奖励,“不要为这几分浪费太多时间、较这个劲,拿这时间就去看看课外书,干点其他事情多好。”每每因为成绩考得太好,小林没少和爸爸争论。
眼界比分数重要
相比考试分数,两家家长更看重给孩子提供看到广阔世界的机会。
“一年中国一年澳大利亚,让孩子体会适应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今后她接触任何人群,都不会感到陌生。长大后可以自然地融入东西方两种人文环境。”杨岫岩说,虽然每次回到中国读书追赶课程有点压力,但培养了女儿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并且融汇贯通了许多东西方的文化底蕴,这样二种不同的文化底蕴只能在成长过程中缓慢输入,是无法在长大后学习掌握的。
小林虽然不必每年“切换频道”,但经常被妈妈“诱惑”跟着出国开会。有时恰逢父母都要出差,家里又没人能照顾孩子的时候,妈妈就会帮女儿给老师写各种请假条,乖学生小林一边纠结不该骗老师害怕缺课,一边又抵挡不住游玩的“诱惑”,日本的樱花、华盛顿的博物馆……都是在这样的纠结中见识回来的。
妈妈开会,她就在酒店写作业;妈妈有空了带她出去玩耍一下,她随身带个小本子写游记。“休假”一周回学校赶上考试,小林依然考得很好,被妈妈“洗脑”:“看,告诉你死念书没用的吧。”
“那时候一方面的确是我们都出去开会家里没人照顾她,一方面希望带她出去见识一下。”卢教授回忆起来就发笑。
在小林矛盾是否跟妈妈出国开会的年纪,Cynthia9岁已经开始独自乘飞机来往于中澳之间。小学四年级时,杨教授到机场接独自飞回国的娃,发现女儿说说笑笑的跟一个外国老头出来,“开始以为是她妈托付飞机上照顾她的熟人,结果说是飞机上刚认识的朋友,匈牙利难民、在澳大利亚做了一辈子邮差”,一老一小9小时的航程,聊人生、民族命运、家国巨变……成为朋友。
对Cynthia来说,坐一趟飞机,跟前后左右所有人混成朋友,是家常便饭。中西“切换频道”的生活的确让她具有更强的适应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乃至在后来的所有学业、就业中,“凡是有interview(面试)的,从不用担心,肯定能过。”
思维方式潜移默化
医生繁忙、时间紧张、胆大心细、严谨高效,这些特点反应在管娃的方式上:父母定下最低规则,孩子“放羊吃草”自力更生,是很多医二代的成长模式,养出孩子独立、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潜力。
小林从3岁半就全托,每周五下午妈妈去幼儿园接,“别的小朋友都是一见到家长就抱着哭,她先搬把小板凳给我坐下,说妈妈你上了一星期的班辛苦了,然后自己背书包换鞋,回到家才大哭一场。”妈妈回忆起来仍然很感动,至今也没想明白女儿的这种理性来自哪里。
时间宝贵的医生没工夫吼作业、讲题目,但他们严谨高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维,医二代通常被要求做事专注、干净利落、快速。
同时,医生的职业最了解什么叫无常、人力所及、尊重自然,对孩子也一样,超越能力的不会强求,能力之内的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犯低级和重复性错误。
小学四年级,小林跟妈妈出国,自己的东西、行李全部自己负责。一次在日本地铁上,背包太重要求妈妈帮忙背,被拒。妈妈的理论:“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任。我除了带你玩一下,还要开会,有我自己的事情,你要顾好自己那一摊,我可以照顾你一下,但不可能照顾太多。”
回酒店后平时从不收拾包的小林,把包彻底收拾一遍,不需要的东西都清出来,第二天一早烧好水说“我们喝饱再出去”。事情虽小,但面对现实,分析症结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初现雏形。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医生没时间管娃,但孩子普遍成绩却不错的原因。小林在学习上擅于找出自己的弱点、不懂的地方,课后针对性地问老师,从而解决疑惑提升成绩。
注重爱心和责任心
救死扶伤的医生更为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关爱和帮助他人。
Cynthia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请搬家公司搬运钢琴途中钢琴脚被碰断了。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应该给搬运费,还可以索赔。杨岫岩打电话给钢琴厂,250元可以修好,于是照付了搬运费,自己花钱修好钢琴没有索赔。
女儿不理解,为什么要让自己吃亏。他跟孩子讲,四个工人一辆汽车忙了半天,工钱分到每个工人只能赚二十几元,“他们家也有宝宝,宝宝可能等着这一点钱买肉吃。如果我们扣了他的钱,宝宝就会没肉吃,会很难过。他们也不是故意损坏我们的东西,应该原谅。”
后来Cynthia大学考上澳大利亚最好的医学院,医学生期间放假回到中国跟老爸去门诊、病房见习,一次门诊回来她批评医学教授爸爸给病人检查单开多了,让病人浪费钱了。
“你查房时说,抗核抗体主要是标记抗体,高一点低一点不要紧,跟狼疮活动度关系不大,补体跟疾病活动度关系比较大。但我看你在门诊每次给狼疮病人复查都查了抗核抗体。我们老师说了,病人复查的项目必须是你下一步判断病情调整用药需要参考的,其他化验检查虽然会有变化,但不是调整药物需要参考的,就不应该做检查。”医学权威老爸当场愣了半天,缓过神来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比我强,比我更懂得照顾病人,比我更懂得不要浪费病人和医保的钱。”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当然,医生这种“放飞”的育儿观偶尔也会被现实“教训”。Cynthia长达7年的“双城”小学结束之后,杨教授终于打算把女儿送入初中开始认真学习,结果政策跟他开了个“玩笑”:“往年都是按户口派初中,结果轮到我们那年要考试!”
有“自知之明”的他清楚,凭女儿的成绩肯定是考不进国内好初中的。怎么办?纠结许久并征询女儿意见后,全家无奈决定,继续在澳大利亚读初中、高中……一家三口不得不继续忍受长期离别的生活。
但生活不就是如此,每个变化和节点,最终串起生命的是珍珠还是鱼眼,取决于自己。有了稳定的学习环境,Cynthia成绩突飞猛进,考上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
国外的大学生流行打工,杨教授觉得医科学习时间长、课业重,劝女儿别打工老爸给钱。可女儿不干,第一份工选了悉尼最好的雪糕店,因为“福利诱人”——工作人员每2小时必须试尝一次雪糕确保口感。雪糕吃腻了,第二份工是给华人移民家庭当家教……
讲求自由、平等的杨教授只能默默接受,“我会给建议,但最终决定由她。如果她不按我的也没办法。”因此,空间距离并没有成为父女情感的障碍,“放孩子自由,别老压着她,她会跟你当关系很好的朋友。”
一次父女俩在悉尼街头散步,女儿买了一件漂亮裙子,举到老爸眼前自豪地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打工!这件裙子我看中很久了。你给的钱是让我读书、吃饭、租房的,这些方面花你的钱我心安理得,但额外的费用花你钱我就会有负罪感,我自己赚的就OK,爱怎么花怎么花。”
独立、自主的Cynthia社会生存能力也是杠杠的。大一大二因兴趣学跳舞,大三舞艺进步了自己跑去跟舞蹈班老板谈判:帮忙教初级班,用初级班的工资顶高级班的学费。结果如她所愿。
不怕平庸,只要快乐自信
Cynthia和小林究竟是天生学霸还是后天养育的结果?没有答案。只能说,无论哪种天资的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也许都能更自由的发展天性,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为有知识有文化、自我价值实现度很高的医生,怕不怕自己的孩子平庸?
卢蓉认为,无论孩子天资高还是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有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然后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自信的人。”
杨岫岩也持类似观点,“将来社会自然会对孩子有一个定位。因为这个定位不由父母、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提供环境给孩子,不压抑,让她自由发展。”
不焦虑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生活?不期望孩子阶层突破,至少比自己强?
“没必要,首先得自己过得快乐。世界这么宽广,肯定会有路走的,不用焦虑这些。”卢蓉说,可能在医院工作看到太多人生百态,她对孩子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忧和要求。人生的路很长,不在于一时的成绩或者分数,学习能力的获得和培养很重要,健康快乐才是第一位!人生一世,不在乎拥有多少财富,而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最精彩的人生。因此,拥有健康,拥有自信,保持自我学习的能力,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宽广。
尽管女儿当初好像“输在起跑线”,但如今已成长为澳大利亚医生,杨岫岩坦言:“她的成长,完全达到、甚至超过我的期望,非常欣慰。”但即便孩子没有长成如此优秀,他觉得也无所谓,“开心健康就好,按孩子的天性到什么程度我都尊重,儿孙自有儿孙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