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贵有恒,善作善成
一张蓝图绘就高铁蝶变史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世界高铁里程最长;从时速200公里的秦沈客专,到时速420公里的会车试验;从走出去学技术的“留学生”,到培训外国人的“国际教头”……这70年,是改变落后运输面貌,推进国民经济主动脉建设的70年;是中国铁路人自主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大步迈向世界先进的70年;是不断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中国人出行幸福感的70年;也是构建内通外联运输通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打开国际合作新格局的70年。
经过几代铁路人的奋斗,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中国高铁正织出一张流动的巨网,改写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时空格局,也提供着助力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
政贵有恒,善作善成
一张蓝图绘就高铁蝶变史
图为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主体结构正式封顶。孙立君摄 (中国铁路公众号供图)
8月23日,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主体结构正式封顶,全线站房主体结构建设全部完成。作为我国智能高铁示范工程,京张高铁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列车的自动驾驶。
100年前,在詹天佑主持下,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挺起民族脊梁;100年后,京张高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增彩中国形象。百年京张,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中国高铁,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力更生、飞速发展的坚实注脚。
中国铁路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中国高铁更是谱写了一曲提速超越的蝶变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一穷二白、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从那以后,“交通先行”的理念始终在各项政策中延续: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推进交通运输优先发展,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个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背后,是一条看得见的“线”——持之以恒的大国交通建设规划。
“最关键的是我国具备大型项目决策力,政府能够长远地面向未来做出规划。”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总结,“技术到位了,国家富裕了,再加上人口红利,也就是客流量,就有了高铁的快速发展。”铁路发展做好了前期铺垫,后期高铁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高铁体系发展提供了清晰框架。随后的2008年、2016年,国家两次对《规划》进行调整,最终明确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2016年,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现在,“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普速铁路网+综合交通枢纽”的结构体系则是高铁人奋斗的目标。
“中国高铁发展到现在,是几代中国铁路人共同追梦的结果。”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礼谈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如数家珍。他提到几条特别有代表性的高铁线路:2003年,秦沈客专投入运营,这是我国高铁建设的“试验田”;2005年,京津城际铁路动工,这是我国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铁;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的高铁。“京沪高铁是特殊的,它是中国高铁的发端和集大成者,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载体,代表着中国高铁的标准。目前,正在建设的京雄城际高铁,将开启中国智能高铁新篇章。”
久久为功,厚积薄发
攻坚克难为中国标准奠定基石
此前,“中国高铁竖硬币”成为热搜关键词,引发中外网友点赞。“高铁竖硬币”和高铁如何让乘客感觉舒适适用同一指标——平顺性。被称为“平顺大师”的济南局工务部高级工程师吕关仁说,高速铁路线路的核心是高平顺性,概括来讲要做好五个字:稳、顺、平、检、修。“这五个字让中国高铁的平顺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车厢内能竖硬币不倒。”
路基、桥梁、隧道、钢轨、线路……这其中涉及到的环节、工艺、技术方方面面,甚至是轨道上的一个扣件,都将中国高铁人的智慧、创新、坚持等发挥到极致。
扣件系统是联接钢轨与轨枕或轨道板的部件,主要承担扣压钢轨、提供轨道弹性和绝缘等多项功能,影响着轨道平顺性。10多年前,为了赶上第一批中国高铁全球范围内的扣件招标,中国铁科院首席研究员肖俊恒和他的团队争分夺秒。“要把扣件做到毫米甚至零点几毫米级才行,那会儿夜里12点前睡觉都觉得特别奢侈。”肖俊恒回忆。“但大家都觉得要给中国人争口气,墙上都贴上了自主创新、争分夺秒、突破难关的标语。”终于,在他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中国赶上了第一批高铁扣件招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ISO扣件标准起草国之一,技术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技术壁垒看似一张窗户纸,想要捅破它却难上加难。除了要跟时间赛跑,还要和环境抗争。
“时速350公里的车上线前,就要先跑60多万公里。”中国铁科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负责带领团队研究动车组的“大脑”——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为了将这个“大脑”可能发生的事情想到极致,他们尽量在搭建平台期将各种环境遇到的问题解决掉85%左右,但剩下的15%还是要到现场也就是空跑阶段解决。她讲述了这样一个“大海捞针”的故事:当时在空跑阶段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去了半个月,每天都跟着空车跑,就是没找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后来我也过去了,大家一块儿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她解释,很多时候,发生这种问题的环境不存在了,就再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最终,几十个人找了几个月,终于发现一个“针眼”般的问题。“找到啦!”那一刻,这群欢呼雀跃的高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又岂止体现在研发环境这一个环节。
“速度一起来,就会冒出来一些跟速度相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原来没有经验,也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丁叁叁和他的团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一直做深入研究。“搞机车车辆时,要重点解决重量机械阻力问题,那时觉得气动是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但到高铁这个速度以后,发现影响很明显。”丁叁叁说,在武广线做车体交会实验时,进出隧道时都能感受到车体微微晃动。测算发现速度在350公里时,一面墙上的吸力有近20吨,相当于十几辆小汽车压在上面。“我们吓了一跳”,他说,后期团队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对比,再优化车体。“当时是300公里的车,在现场跑了大概近一年的时间,然后再回到厂里分析修改。”丁叁叁解释,这样空跑一年不算多,和谐号和复兴号在研发过程中,花的时间更长。“现在一种新车在已经研制完成的情况下,运营考核就要跑60万公里,改造车也要跑30万公里。”
“其他国家不会遇到的情况,我们全有。”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树德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已经30多年。他把应对中国多样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质条件的过程,看作我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的宝贵实践经验。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勘测队员在户外进行外业测量工作。卢达摄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供图)
复杂的环境不断考验着勘探设计这一高铁建设的基础环节,也倒逼着勘察设计技术不断跃升。以前,交通不便,技术落后,测量、勘探常常靠人工,野外作业时间长、强度大,设计工作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过去设计一座大桥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一天就差不多出来了。”孙树礼介绍,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将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和遥感技术大规模用于测量勘察,并自主研发设计软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三维协同设计技术,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技术人员的现场劳动强度,“现在我国铁路勘察设计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有了这些铁路人的付出,中国高铁才能喜提多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运营列车试验速度最高的高铁,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高铁,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跨越温带亚热带、多种地形地质和众多水系的高铁,世界上第一条热带环岛高铁……
这些铁路人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高铁不断发展、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的轨迹缩影。这些也为中国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运营高速铁路的国家,提供了力量和底气。
潮涌东方,交通强国
区域经济高铁发展互为助力
“以前儿子过年回家非常麻烦,天没亮就要去排队买票,还经常买不到。”家住上海的魏女士这些年发现,春运火车票好买了,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回家更快了。“如今高铁又多又快,用手机刷刷就能买到票,太方便了!”
每年40天的春运,好比40场战役。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9年40天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29.8亿人次。“现在全国一年发售的车票,如果首尾相连,累计下来能绕地球七八圈”,从中国铁科院12306技术部技术总监杨立鹏的介绍中,能看到全国人民对铁路运力的迫切需求和高铁人的不断努力。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呼吁中国高铁发展,中国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也亟需高铁这个助推器。“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描述的不仅是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有经济新业态下人们对高铁的渴盼。
柳林建是江西萍乡一家花炮厂的厂长。长期因售后服务“线路长”难以在“花炮之乡”湖南长沙打开市场。有产量、没销量,企业对交通的需求日盛。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4年,萍乡北站正式开通运营。“萍乡到长沙乘坐高铁只要半小时,便捷的交通为我们的售后服务解决了大问题。”柳林建说,高铁开通第二年,他的花炮厂销售额就增长了四分之一。
2016年12月,凌云高铁无轨站正式开通。曾令瑶摄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供图)
凌云县地处桂西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州府,拥有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物产资源。但由于交通条件不足,绿水青山难以转化为金山银山。1984年,凌云县被国务院划定为特困县,直到现在仍未摘掉贫困的帽子。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在凌云县正式启用,通过每天往返凌云县城至百色高铁站的直通客车,零散的客流、物流、旅游流与高铁灵活“接轨”。这之后,前往浩坤湖景区的游客多了,村民们开始做起了大大小小的生意。浩坤村村委会主任劳可先说:“高铁无轨站给我们送来了游客,现在大家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2017年,凌云县通过发展旅游带动5000多人脱贫。
“高铁建设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往来交流,长期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运规院总工程师聂英杰举例说,“高铁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京沪、京广、津秦线等相继开通,另有京沈高铁等正在建设之中。2019年6月,京张高铁全线铺轨完成。年底建成后,乘高铁从北京到张家口的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内,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正在逐渐成型。
这样的高铁“经济圈”,全国还需要很多。
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进入高铁时代。五年来,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1小时、3小时交通圈日渐成熟,加快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近十年来,长三角铁路高铁营业里程达4171公里,成为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区域形成“1-3小时交通圈”;2017年,国内第一条民营控股的高速铁路——杭绍台铁路设线铁路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浙江省“一小时交通圈”指日可待……一线城市上班、二线城市居住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同城效应”由梦想变为现实。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要缩小,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要缩短,高铁的开通给当地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而这个实惠也会随着更多高铁的开通而辐射更广。
“一带一路”,当惊世界殊
世界交通发展需要中国方案
中国高铁发展的速度和成绩,举世瞩目。
2019年7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相比全球各国,中国高铁票价最低;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2/3。
在中国,高铁建设如此迅猛发展,难道高铁门槛变低了?有资料显示,美国铁路货运世界领先,但客运状况比较糟糕,政党纷争使高铁计划成为牺牲品,高铁计划一再拖延;2000年以来,欧盟共提供了237亿欧元资金用于支持高铁建设,但由于缺乏稳定的高铁发展战略,高铁建设面临诸多问题;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技工人才缺乏等原因。同一个项目,中国建设高铁的国际报价为每公里0.3亿美元,日本则为每公里0.5亿美元……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高铁,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困境。“道路通,百业兴。”加快设施联通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铁路积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分享建设发展成果,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雅万高铁瓦利尼隧道施工现场。卢达摄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供图)
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作为首个中国高铁全方位整体走出去项目,将中国高铁推向了世界舞台。“雅万高铁采用的是我们中国标准,它的线路建设、工程监理等都是我们参与的。”赵红卫说。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还带动印尼施工装备、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当地人员的就业机会,目前已有超过2000名本地员工参加工程建设。
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正式启动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目前中方企业已雇佣当地员工1860余人,促进了当地就业,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莫喀高铁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大战略项目,目前双方已就中方为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和项目使用中国技术、装备达成基本共识;匈塞铁路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旗舰项目,目前施工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此外,中欧班列也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
一条条中国人修建的铁路在“一带一路”不断延展,与世界共享中国高铁的发展成果,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一家家中国企业赴海外建设铁路,为东道国扩大就业、培训技术人才,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一趟趟中欧班列将中国产品运输到世界各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这条走出去的道路有多少曲折和艰辛,就收获多少关注和自豪!
“泰国的华人华侨对中泰铁路建设非常关注,大家感到非常自豪。”李树德是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参与者。据了解,截至目前,中方累计培训泰方人员427人次。作为我国第一代动车组司机培养对象,被派往瑞典学习驾驶技术的徐维军,如今也已经成为武汉高铁职业技能训练段的一名“国际教头”。从2015年至今,随着需求增多,他与同事们举办了15批涉外铁路技能培训班,培训来自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员近400余人次。这些研修班、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国外接纳和引进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今后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宝贵经验。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中提到,长期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化是中国高铁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中国,有着长期全面规划和设计标准的又岂止是高铁:43小时完成北京三元桥整体换梁工程,一座桥从无到有拔地而起;9小时就完成福建南三龙铁路龙岩火车站改造,对接丝毫不差;270分钟“天窗点”,将邯济胶济铁路联络线两段铁路线整体平移,完成铁路搬家……“我有的时候也会跟同事们说,我们这十几年做的事,可能前辈们几十年都没做这么多。毕竟做工业,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遇和市场。”丁叁叁和他的同事们都深知,放眼全球,能集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多种优势条件于一体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就是其中一个!正如习近平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时,有人问他感受,他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40年后,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乘坐高铁前往天津,感受中国速度。
时空变换、斗转星移,70年艰辛,70年奋进,70年改变,70年发展。从跟跑到领跑,中国铁路、高铁未来会走向何方?相信铁路人心中早有答案。
5月23日,丁叁叁团队设计制造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亮相。“明年年底大概会把这一列车干出来。”丁叁叁很有信心,“从大学时我就知道高铁这件事,那时真的是一个梦。但几十年下来,它已经成为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个现实。”
来源 | 人民网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