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中的瑶族古寨
2019-09-11 16:24 羊城晚报 原创
绕道走进去这座城堡式的古寨,才发现别有洞天

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郑紫薇

与一座山结缘,真的不需要理由。驱车近两小时,抵达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泰康山时,真不知这山藏有什么宝,但一下车,一同采风的顺德区作协主席宋庆发便开玩笑地对我说:“看来只有古迹才能把你邀请来。”

这山里还藏有古迹?我带着问号坐上电瓶车继续上山。到达半山腰,见一简易的门楼上写有“古山寨”三字,我才明白宋主席先前所说的话——这山顶有一大片瑶族古山寨遗址。虽然我是苗族人,但自古“苗瑶不分家”,我的心弦马上被触动,立刻用行军的速度向山顶奔去。

走近这座城堡式的古寨,寨门已掩映在树木丛中。绕道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我从遗址的布局中已读到那年那月“天人合一”的场景,以及那时那刻“沧桑伤感”的无奈……

资料图(图文无关,来自新华社) 

寨子四周有坚石围垒的城墙,城墙4至5米高。寨子呈椭圆形,沿山形的高低而建。寨子设有山寨正门处、山寨武将住处、山寨头人住处、山寨议事厅、山寨居民住处、山寨粮食加工处、石磨、山寨低等居民处、山寨栓马和生畜处。

正门的碑记上这样记载着:据考证,山寨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当时居住了60多户近200人,共聚居30-50年,废弃于清初。

我知道,苗瑶的文化通常是从正门开始的。只有从正门进入,才能真正穿越时空,与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瑶民对话,触摸到他们的心灵。于是,我决定从正门重新走入山寨。终于,寨子里的一幅幅生活场景扑面而来——

刚踏入正门,我便仿佛看到木工正在对大门整修准备迎春;途经山寨议事厅,又仿佛看到山寨头人正在安排新春活动;路过山寨粮食加工处,寨民们正在忙着打豆腐、碾米;穿行于山寨居民地,寨民老少忙着贴春联;走到生畜供养处,屠夫们正在打理一头头宰杀的“年猪”……

时光仿佛真的穿越了,整个寨子里的寨民们都正在喜迎新春。从楼基、墙基等遗迹中,我的眼前已浮现出这山寨最原始的模样。

瑶民寨子因地制宜而建,有“半边楼、全楼、四合院”之分。我想,能在这山顶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这么多幢“全楼”,而且中间留有一大块方形空地庭院,形成了“四合院”的城堡规模,最关键还有武将住居处,这种建筑肯定是瑶族富裕人家或是一个大家族的居所。我的判断,随即便在泰康山景区导游的详细介绍中得到了佐证。

再次回到寨子的正门时,我仿佛又听到了唢呐声、锣鼓声和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及土炮声,还有那男女对唱山歌之声。这道门其实也是礼仪之门,寨子里男娶女嫁,迎亲和送亲都必经此门;寨子里老人高寿,这又是拜寿贺寿之门;寨子里举行山歌会,这还是男女对歌的过关之门……

走出这道门,我又行走在羊肠小道上。当年瑶民们正是沿着这条小路走出大山,走亲访友,背粮、挑水。我的耳畔仿佛响起汉瑶两族儿女相邀山间对唱山歌的声音,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同时似乎也感受到当年的战乱让他们背井离乡时的种种痛楚与无奈。

索道的轮滑把我从山顶送到山下的停车处,我才终于从穿越中回过神来。回头望,遥远处的瑶寨遗址如今已成为占地约4276亩的泰康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里,是最让游客充满遐想的景点,成为一种诗与远方的代表。

但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当年瑶民的隐世生活中,他们选择在大山深处的山顶住居,也许是为了躲避战火,也许图的就是一份安静、一分惬意吧?

看来,还是先人有远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作者 | 陈建族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