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上还在为未成年人是否应禁用智能手机争论时,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提供方便联系这一个好处,也不止存在沉迷游戏这一个危害。有些未成年人注册交友软件,踏入本属于成年人的交友领地;有些孩子甚至用微信互推好友的方式盲目扩大朋友圈,打开了一扇危险的大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未成年人通过手机APP、微信交友继而遭到他人性侵的案例。
案例:高中女生手机交友遭猥亵
几个月前,高中女生小蓉通过一款手机交友APP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男生小涛,看着对方的头像挺帅气,小蓉难免对他产生几分好感。隔着屏幕,两人的举止言行也少了顾忌,甚至有些暧昧的言行。在交友软件上没聊几天,两人就相约在一家大商场见面。
可是,见面不如闻名。小涛的相貌与交友软件上的头像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土气。小蓉心里不快,对小涛爱搭不理,自顾自地在电玩区打游戏。
事实上,17岁的小涛是瞒着父母偷偷从外地跑到城里来打工的,刚找到了一份工作。手机交友成为他融入大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涛对这次见面满怀期待,憧憬着发生一段美好的恋情。看着小蓉打游戏的背影,他禁不住从身后抱了一下小蓉。没承想,遭到小蓉强烈反抗和厉声斥责。
小涛被小蓉冷淡的态度浇了一盆冷水,再想着自己花了100元买币供小雅打游戏,心里更觉得亏了。于是,他孩子气地把对方的包藏起来,借此将小蓉叫到地下车库,气呼呼地管小蓉要100元钱挽回经济损失。
拿回了钱,小涛依然怒气未消。一时冲动之下,他将小蓉推到墙上,伸手摸了一下对方的隐私部位。在刚被警方抓获时,小涛并没觉得自己这个举动能有多大事,更意识不到是犯罪。最终,小涛被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刑。
虽说一个是被害人一个是被告人,但在办理这起案件时,西城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冯苗苗不免替两个孩子都惋惜。如果不是手机交友软件,两个未成年人的生活原本是毫无交集的。现在,一个被强制猥亵,留下心理阴影,一个初入社会就先入狱,某种意义上都是受害者。
“两个未成年人怎么能注册交友APP呢?”在办案的同时,冯苗苗对这个手机交友软件也多了几分关注。网上对这款软件的诟病也不少,其中一条就是年龄限制门槛低,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就在小蓉的案子发生后一个月,国家网信办针对网络音频平台乱象启动了专项整治行动,这款软件也在下架整改之列。直到上个月,该软件才恢复上架,并提高了注册门槛至年满18周岁。
调查:虚报年龄注册缺乏监管
记者下载了涉案这款充满时尚噱头的交友APP,用户协议中已经用突出显示的方式提示:“如您未满18周岁,请您在法定监护人陪同下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协议,并征得法定监护人的同意后使用软件及相关服务。”
记者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在完善信息的环节,页面上提示:“填写正确信息有助于匹配,我们将保护好您的隐私信息。”记者发现,如果填写的年龄未满18岁,系统会提示设置失败,无法继续。只要选择的年龄达到18岁,就可以通过。既不需上传身份证,也没有额外验证程序,就这么注册成功了,接着就可以选择与自己匹配的人聊天。
记者又注册了另外一款安装量超亿次的交友软件,虽然用户协议中并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的特别条款,但在注册过程中同样设有年龄门槛。无法选择不满18岁的出生日期进行注册,而随便选择一个达到18岁的出生日期,就可以注册成功。同样没有实质审核的程序。
冯苗苗检察官说,以年龄设置门槛,有助于防止未成年人踏入成年人的社交圈,接受一些不良信息或遭受不法伤害,对未成年人来讲是有利于对他们的保护的。但这种仅凭用户随意设置就可以突破的门槛,形同虚设。对于好奇心重,或者有实际需求的未成年人来讲,虚报年龄不费吹灰之力。而他们也很难真正意识到,拿着并不符合自己真实年龄的通行证进入成年人的网络世界,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记者了解到,此前有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也暴露出了交友软件公司对登记注册的人员未进行身份信息核实,导致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虚报年龄予以注册登录,存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的问题,有的检察院还专门给相关机关发出过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对网络交友平台的监督管理。
教训惨痛的案例和检察院的检察建议,都说明交友软件不进行身份核实,让未成年人可能遭受不法侵害的问题亟待破解。
冯苗苗检察官表示,上传身份证,甚至人脸识别这些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完全能起到验证身份,屏蔽虚假信息的作用。然而对这些软件企业来说,严苛的身份审核,必然会引起部分用户抵触,从而影响用户注册和使用量,企业当然也没有动力去做实质审核。
发现:微信二维码互推交友危险更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使用手机APP交友之外,在中学生中还传播着一种交友方式——朋友圈互推,即授权他人将自己的照片、微信二维码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进行发散式传播,孩子们以此方式迅速发展“朋友”,结识更多陌生人。还有的是互相推送,甚至花点钱让别人帮自己推。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讲,微信朋友通常都是家人、朋友和有工作往来、生活接触的人,且朋友圈带有一定私密性。除了微商和推销者之外,大多数人并不会随意扩散自己的二维码,敞开自己的朋友圈。
而未成年人热衷于这种比成年人还要开放,几乎不设防的交友方式,也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一起真实案例中,十四岁的中学生婷婷在课外补习班里认识了其他学校的一个同龄女孩,当婷婷得知对方的同学可以帮忙推朋友圈之后,出于好奇也提出想尝试这种交友方式。
在被人将二维码和照片以九宫格的方式推到朋友圈之后,主动通过微信跟婷婷搭讪的人果然多了不少。婷婷和其中一个男孩相谈甚欢。虽然父母对婷婷管束严格,学校也不允许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婷婷还是逮机会就和对方聊聊天。在双方第一次见面后,婷婷报警称被对方强奸。后经调查,这名男子经常通过加微信好友的方式物色“猎物”。
据记者了解,未成年人因微信互推朋友圈交友被陌生人性侵的案例,远不止这一起。
交友软件的年龄门槛就算形同虚设,但终究还有个门槛,而微信推友可以说是毫不负责任。在警方调查中,那个客观上为婷婷和陌生男子相识搭了桥的中学生表示,自己跟两人都不熟,只是隐约有个印象帮婷婷推过好友。至于他们的真实身份、姓甚名谁更是一无所知。在帮忙推了好友之后,她早把两人的微信都删除了。
这名中学生经常帮同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推好友,有的人甚至会给她发几块钱的红包让她帮忙推友,当对方加好友的数量满足需求后,她就删除推友信息。靠这种方式,她还能赚点零花钱。
“这种交友方式在成年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学生中很有‘市场’。”检察官助理施亮告诉记者,一些学生以自己拥有大量微信好友为荣,甚至互相攀比,急于通过这种方式打开自己通往成人世界的大门,以显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
但糟糕的是,孩子们觉得这不过是个认识更多朋友的方式,但在伺机而动的“捕猎者”看来,这种“开放”的交友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信号。
建议:交友平台应进行身份实质验证
施亮说,很多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和生理发育不平衡,他们觉得自己和成人拥有了几乎相同的体格,就获得了走进成人世界的能力。但事实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程度、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却差的很远,很容易受到诱惑或伤害。
“网络在现代社会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有伤害未成年人的可能,就阻碍社会进步,但我们可以让相关配套措施跟上。说到底,还是我们成人社会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建立足够的保护机制,也没有做好有效的教育沟通,才让孩子暴露在危险之中。”施亮说。
冯苗苗检察官建议,应该通过行政强制性规定,至少是行业协会自律规则的方式,要求交友平台进行实质性的身份验证,比如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等,同时注重保护未成年人隐私。这不仅对未成年人是保护,也有利于减少其他网络交友犯罪的可能。作为互联网和软件企业,也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来,不能为了追求用户量和经济效益,对可能出现的违法犯罪苗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行业监管部门更应该严格管理,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文中涉案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来源 | 北京晚报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