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唐三彩!古风骆驼原来不简单!
2019-09-06 16:18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唐代长安城里的寻常物,在大汉朝是奇兽!

最近大火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展现了唐代生活的种种细节。其中,真正的和假扮的胡商们,会牵着一队队骆驼,往来出入于警卫森严的长安城。在我们现在见到的各类与胡人有关的器物或图像中,骆驼也总是与胡人的形象相伴出现,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大家可知道,唐代长安城里的寻常物,在大汉朝可是奇兽!而且从文物中考究所得,从骆驼作为入口,我们可以了解唐朝、汉朝时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呢!(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骆驼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橐(tuó)驼”,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

作为沙漠地区的主要骑乘和驮运工具,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在丝绸之路上跋涉。虽然骆驼在战国时期已经传入,并在古代中原与西域的商业贸易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骆驼在中原地区相当少见,直至汉初仍被人们视为“奇畜”,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完整骆驼骨骼是西汉晚期陕西平陵丛葬坑出土的33具遗骸。汉代文物中骆驼也并不多见,我们在汉代画像石上见到的骆驼,常与大象一起出现。

骆驼、象奴图,出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

汉武帝统治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又遣张骞通西域,骆驼才逐渐传入内地。汉代获取骆驼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与匈奴和西域地区的贸易或战争,一般而言从西域得到单峰骆驼,从匈奴获得双峰驼。

桓宽《盐铁论·崇礼》云:“骡驴馲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正是这种对骆驼的不了解,使骆驼在汉朝文化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也很难通过汉代文献,更深入地掌握有关当时的骆驼的知识。

研究表明,张骞通西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统治者开阔视野,在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骆驼造型的铜构件,是骆驼被引入中原的反映。但在汉朝,尚未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实现大规模的商业流通。

铜鎏金驼形钟虡(jù)构件,刘贺墓北回廊出土

直到《北史》中,才出现了有关骆驼习性的具体记载:“风之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预以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駃,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致危毙。”有经验的骆驼能够预知大漠中沙暴的来临,并聚在一起把口鼻埋进沙子预防沙暴,这一特征使往来丝绸之路的商队对其尤为倚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墓葬中,也发现了不少骆驼形象的随葬品,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与西域的民间商业、文化往来增多,骆驼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唐朝是塑造骆驼艺术形象的高峰,统治者日益重视经营西域,突厥、于阗、突骑施、回鹘和吐蕃都曾向唐朝进贡骆驼。章怀太子墓的《狩猎出行图》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存有骆驼图像的唐朝壁画之一,其上有两匹骆驼,一匹为双峰驼,上架帷帐,另一匹为单峰驼,上架一个圆锅。

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骆驼四腿肌肉发达、强劲有力,背上骑一胡人,深目高鼻,身着胡服,脚蹬长靴,手扶前驼峰,肩负一抬头张望的猴。猴子可能是西域商人担心路途寂寞,带在身边娱乐解闷。也有研究认为,传说把猴子和马养在一起,能使马减少病痛,驼背上的猴子或许也有相同的作用。

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故宫博物院藏

在茫茫沙漠中行进,水是最重要的物资。人们常在骆驼上拴着扁壶和胡瓶用来装水,何家村出土的扁壶就有这种用途。扁壶原本是游牧民族便于马上携带的物品,传入中原之后改变了贵族的生活方式。

何家村银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到了唐代,骆驼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象征符号,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赞美骆驼“驼卧腹不贴地,屈足露明,则行千里”。汉唐时期出现的骆驼艺术形象,正与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在接天而来的清脆驼铃声中,骆驼满载着各色货物,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将海纳百川的盛唐文化,推向了高峰。

想更多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9月6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展的《面向海洋——长沙窑瓷器精品展》,将通过长沙窑瓷器为你呈现!展览将会持续到11月18日。

来源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责编 | 曾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