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告诉你不一样的“人类进化史”
2019-09-05 09:36 羊城派 原创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最近,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刊发的一篇重磅论文引发轰动,考古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掘时,发现一个380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化石。

非洲新发现380万年前猿人头骨化石 图/参考消息、法新社

令人震惊的是,这不仅是一个罕见的完整猿人头骨,而且带有颠覆当前“人类进化史”认知的重要信息!

一颗猿人头骨化石,怎么有如此大的信息能量?

>>> 重大改变:
“人类进化树”认知可能错了! 

要说这颗380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化石(编号MRD-VP-1/1,简称MRD)可能给人们带来的认知改变,先要说说我们对人类进化史的现有认知。

和树状的生物进化史相似,人类进化史也可直观地呈现为一种树状图。一些“枝杈”分歧之处,就是生物进化的拐点。

生物进化谱系图/资料图

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那个临界点非常关键。一般认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猿变成人的标志。

不过,古猿迈出这一步何其艰难!仅仅跨过临界点,就足足走了上百万年。这也就是古猿人阶段。

由于这个阶段发生在非洲南部,古人类学家称之为“南方古猿”(约500万年前-100万年前)。“南方古猿”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南方古猿本身也可划分为“湖畔古猿”和“阿法古猿”两个阶段。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前后两个阶段是进化关系,即湖畔古猿进化到了阿法古猿。这一过渡的时间点,就在380——390万年前前后。

而新发现的这颗猿人头骨化石,恰恰就来自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不过,它带来的惊人信息,是“惊吓”不是“惊喜”,因为它可能指向我们一个认知偏差。

人类进化谱系示意图/资料图

信息能量来自时间轴上,那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个时间轴:

学界原本认为,南方古猿存在前后两个相互衔接的进化阶段,分别是生活在390万年前的“湖畔种”,和生活在380万年前的“阿法种”。只是,这两个阶段中间还存在至少10万年的时间空隙。

这次发现的湖畔种猿人头骨MRD,时间点正好在380万年前,处在那个时间空隙内。然而研究显示,它并没起到连接这两个猿人谱系的作用。相反,还引出了新问题。

MRD的特征是,颧骨前突、下颌突出、鼻子扁平、前额狭窄,这些特征与700万年前的初期猿人有相似之处,与300万年后的其他猿人也很相像,但却与时间最为接近的、以“露西”为代表的南方古猿阿法种特征不符。

这就意味着,湖畔古猿的进化路径并没与阿法古猿相衔接,它们二者很可能存在并行进化的时间。

生活于320万年前的“露西” 图/长江日报

这个时间跨度至少有10万年,甚至更久!

并行发展而非前后衔接,这就意味着“湖畔种”与“阿法种”两个猿人谱系各有来处与去处,后来的“能人”(约200万-150万年前)、“直立人”(约200万-20万年前)和“智人”(约20万年前),其祖先是哪一支,就很难说了!

并且研究显示,在200万年前,至少有6种直立行走的人科动物并行存在。究竟谁是人类的祖先,至今无结论。

人类进化史究竟是怎样的?这还有待更多发现与研究来揭开真相。

湖畔南方古猿化石面部复原图/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由于MRD的发现,以后我们再看“人类进化树”图谱,可能不再是现在的样子了!

>>> 论争不止:
我们是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来自380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带来了人们认知的改观。其核心信息是,以前我们认为的前后演化的古人类谱系,可能是并行发展的,历史的真相可能更复杂。

这就不得不说“北京猿人”的话题了。相当多的中国学者认为,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200万年前非洲“直立人”外迁,有一支来到东亚,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繁衍发展,这就是中国人的祖先。

北京人化石复原图雕像 图/视觉中国

在学术上,这叫“多地区进化说”。即,非洲直立人扩散到全世界后,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独立发展,如亚洲的北京猿人(约60万-20万年前),欧洲的海德堡人(约50万-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约30万-4万年前)等,它们与各地的气候、环节等相适应,进化出各个种群、民族,发展出不同的文化。

很多国外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比如参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就认为,北京人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他们离开周口店后,扩散到了中国更多的地方。

而对于人类进化史,国际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叫“三次走出非洲说”。这些学者认为,人类走出非洲不只一次,除了200万年前的那次,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他们认为,早期走出非洲的人类祖先,在世界各地遭遇恶劣气候,尤其是6万年前的冰河期,全球古人类数量剧减,亚洲、欧洲、美洲等地的古人类族群基本都已消亡,只有靠近赤道的族群得以幸存。

而此后,非洲“摇篮”里进化出来的早期智人(25万-4万年前)、晚期智人(4万年前)又第二次、第三次走出非洲。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就是后来从非洲走出来的。

人类进化示意图/资料图
早期人类迁徙( 1.智人 2.尼安德特人 3.早期人科)/资料图

这意思是说,中国的古人类如“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等并非中国人的祖先,都被后来的非洲智人取代了。

“多次迁移说”的依据来自古人类学和现代遗传学。比如,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目前中国存在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始于6.5万年前)相符。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已经在中国长期繁衍的古人类,可能没熬过冰河期的严寒而灭亡了。

很多猿人族群没熬过寒冷的冰河期 图/视觉中国

另一个证据是,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表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非洲起源。这种起源来自于约5万年前的非洲智人。

科学家推测,冰河期过后,非洲智人在此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有一支进入了东亚大陆。

照此推论,现代中国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智人”的后代。

坚持“多地区进化说”的学者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现代东亚人的很多本土特征表明,他们并非直接来自非洲,而是进化自本土人类。

比如,研究表明,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头骨中,大多存在正中矢状突隆、下颌圆枕、第三臼齿先天缺失、门齿内侧呈铲形等特征,这些特征在非洲近代人身上没有,却可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找到。如元谋人、周口店北京人、郧县人等,他们的门齿内侧皆呈铲形,这跟非洲、欧洲人的牙齿特征都不同。

当然,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中,也有外来因素。比如,广东“马坝人”头骨的圆形眼眶和其锐利的下外侧边缘、“南京人”高耸的鼻梁等,这些都是现在常见于西方人的形态特征,说明中国古人曾与外来种群有过基因交流。

基因中留存着人类进化的轨迹 图/视觉中国

这种人种谱系的融合特征,欧洲曾存在的尼安德特人也是个典型例子。

尼安德特人曾雄踞欧洲20万年,但在4万年前非洲晚期智人迁入后,却遭遇了群体灭亡。

不过基因研究表明,现代欧洲人基因中有1-4%的尼安德特人特征,在东亚人中更高,而现代非洲人则不带这种基因。

这就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后来迁入的非洲智人有基因交流。虽然尼安德特人作为族群已经消亡,但其基因却在人类进化史中留下了痕迹。

尼安德特人复原图 图/视觉中国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头骨对比 图/视觉中国

不过,人类进化史的真相到底怎样,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就像最近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一样,新的考古发现,很可能带来新的认知。

至于当前,由于证据的欠缺,很多“假说”还只能是“假说”。面对人类进化史,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科学态度!

>>> 当前共识:
人类最初的“摇篮”在非洲 

关于人类进化史,争论很多,但目前有一点是普遍认可的,那就是,人类的祖先最初来自非洲,非洲是最早的人类文明的“摇篮”。

更具体来说,是东非、中非和南非地区,核心地带是东非,即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地区。

东非大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绵延6000多公里,是地球周长的六分之一,宽20至100公里不等,在飞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

东非大裂谷绵延6000多公里/资料图

就是这个大裂谷,帮助生物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飞跃。

促成这一飞跃的,是这里独特的环境变迁。

在遥远的古代,东非地区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居住着猿人的祖先。大约在1200万年前,因地壳运动,东非地区出现断裂,形成了最深达2000米的大裂谷。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猿人祖先被深谷分割。峡谷西南部依然是大片森林,猿人祖先继续繁衍生息,它们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森林里。但峡谷东北部地区变得干旱而寒冷,森林退化,变成了草原和荒漠。

这里曾是人类的摇篮 图/视觉中国

本来适应树上生活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约在600万年前,常在茂密草丛中穿行的古猿,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

站立起来后,古猿视野的变化、食物的变化,以及双手解放后行为的变化,都刺激着大脑的发育,猿人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

终于,迈过那道坎,古猿进化成了人类!

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 图/视觉中国

大约在200万年前,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冷,生活环境恶化。为了谋求生存繁衍,一部分“直立人”开始走出非洲,走向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

在人类进化史研究方面,从700万年前的“图迈人”,450万年前的“阿迪人”,到320万年的“露西”(被称为“人类的老祖母”),加上最新发现的380万年前的MRD,这些发现都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而这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全部出自非洲。如此久远时代的猿人化石集中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与非洲相比!

非洲大草原,至今仍是生命的沃土 图/视觉中国

只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化,这就有了多种说法。

人类的起源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在没有更可靠的考古发现出来之前,争议还将继续下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栏目主持 | 夏杨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