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的“出生证”长啥样?新开张的校史陈列馆都有这些宝……
2019-08-31 12:50 羊城派 原创
浓缩了近百年中大历史的校史陈列馆里,有多少故事?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蒋静 赵现廷 陈诗诗 实习生 倪可欣

1924年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成立国立广东大学的“大元帅训令”长啥样?1977级中大中文系学生陈平原的高考满分作文,你见过吗?中大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教授、学者?8月30日下午,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开馆活动在中大南校园举行,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共同为陈列馆揭牌。校史陈列馆后续将对全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开放。

image.png

陈春声表示,中大校史陈列馆自筹建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校内专家组成展陈大纲撰写小组,系统梳理了中大从建校至今的历史脉络;校内各部门广泛开展校史实物整理、征集工作;各界校友踊跃捐赠,从2019年发布校史实物征集启事以来,收到校史实物线索23条,实物367种423件。

浓缩了近百年中大历史的校史陈列馆里,有多少故事?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四个篇章浓缩近百年中大史

中大校史陈列馆共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奋进一流”四个部分,融合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了中山大学悠久办学史和丰富文化内涵。

“中山手创”(1924-1949)呈现了从创校到新中国成立的25年里,历经创校、扩校、迁校、护校的艰辛,却始终坚持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与进步。

“人民中大”(1949-1977)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山大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勇立潮头”(1977-2012)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学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办学空间的拓展和学科结构的重新布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条件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

“奋进一流”(2012至今)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进入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新时期。学校不断完善与提升办学治校理念,明确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发展成为一所社会首先想到、国家首先想到、学界首先想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老照片、老物件讲中大故事

在这里,有孙中山先生初创中山大学(当时为“国立广东大学”)时签署的“大元帅训令”,中大中文系1977级陈平原同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高考满分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还有不同年代的中大校徽胸针、讲义、学生证、准考证、毕业合影等老物件,展示了不同年代的中大生活图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寅恪、郭沫若、鲁迅、张申府、陈启修、何思敬、柯麟等先辈事迹,以及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起、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刘嵘、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石斑鱼之父”林浩然、中国稀土科学先驱苏锵等一大批中大各个时代的著名学者、专家故事。

在这里,还有神秘的“天琴计划”地面模拟装置模型、6000吨海洋科考船模型。不久之后,这些模型都将成为现实,助力中大在引力波、深海等领域的研究。

每一张照片、展品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中大故事。如一张拍摄于1962年的黑白照片上,一对夫妇在给一名老人做眼部检查。这对夫妇就是我国现代眼科医学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陈耀真教授和夫人毛文书教授。

当时,留洋归国的陈耀真注意到中国教科书中没有对中国眼科史的记载。他发现,中国人与外国人体质不同,许多病症并不相通,便常带领科研团队走访盲童学校、医院进行调研,并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眼病防治。照片中,陈耀真正专心为一位少数民族的妇女检查眼病,他的夫人毛文书则在一旁协助,这对伉俪被人们誉为中国眼科界的“居里夫妇”。

传承历史,建功立业新时代

“中山大学的历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缩影。”校史陈列编写组负责人、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说。

他希望通过建设性的历史叙述,让校史成为致敬英雄、感恩前人、吸取智慧、陶冶情操的圣地,成为连接师生与广大校友的纽带;参观者能用心去感受中大历史的温度,找到自己有共鸣的故事,激发情感的交响,把握中山大学的历史与国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脉动,能更好地理解中山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有希望的校史陈列。”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

他表示,校史展示中大的历史传统,蕴含中大的文化精神,更激发我们以历史的智慧和担当奋进未来。我们要始终铭记学校伟人手创的历史、爱党爱国的红色传统和追求卓越的学术传承,一代代地传承与弘扬中大历史,把对历史的缅怀与崇敬化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无穷力量。在校史的启迪中,不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努力建功立业新时代,不断强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担当,努力与新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保持同频共振。

校友故事:
他把中大记忆珍藏30多年,331件“宝贝”全部捐给母校

今年初,看到中山大学征集校史文物的启事后,中大1981级数学与力学系校友林奕聪将他珍藏了30多年的老照片、毕业合影、学生证、笔记本、课堂讲义、准考证和试卷、1981级数学与力学系同学本科毕业的去向表等331件文献,装满两个箱子,捐献给中山大学。

30多年来,林奕聪搬了七八次家,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两箱满满的“中大记忆”。他还记得,1981年,他刚到中大报到的时候。“那时的校门口是一条宽宽的柏油路,校园里全部是红墙绿瓦的古典建筑。”

回忆起1980年代的大学生活,林奕聪记得,那时刚刚改革开放,那时的大学生充满了朝气,人们渴求知识,课堂上的“学术争鸣”,课下的讨论是常见的。老师常常给学生们亲自整理、誊抄、油印分发讲义,这些珍贵的小本本都被林奕聪悉心保存了下来。

那时的大学生活也是简朴而又单纯。“中大的男生宿舍是10人间的,两排上下铺,中间一个大桌子,过道很窄,去洗澡、晾衣服都要从舍友座位后面挤过去。那时没有空调,宿舍顶上只有一把吊扇。”林奕聪告诉记者,就在那张大桌子上,为了省下买笔记本的钱,大家一起买几张一开大小的白纸,在宿舍剪裁、装订,自制笔记本,誊抄笔记。

最让林奕聪难舍的,还是1985年拍摄于中大怀士堂前的一张黑白合影,翻开这张泛黄照片背后,有合影中每个同学的签名。“当时1981级数学系有两个班,几十个同学和老师,大家毕业时一起拍了张毕业照。我在毕业照片背后画了格子,请每个人在自己的照片后签名。”

遗憾的是,徐建林同学还没来得及签名,就踏上了北上读研的火车。直到20年后,2005年同学聚会,林奕聪特地带着照片去,请徐建林同学补上签名。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大校友,这些东西也是我上大学中的普通物件,保存了这么多年,最终让它们能回到母校,在校史陈列馆中陈列,比放在家里更有意义。”林奕聪说,“希望广大校友继续关心母校,为母校发展做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