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70年标志性工程|600米“中国第一高塔”:塔耀新城,尽显广州向上魅力
2019-08-29 14:45 羊城晚报 原创
建造过程中攻克诸多工程难题,因而成为建筑大奖的“常客”,城市形象的“担当”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柳卓楠
视频/羊城晚报记者 杨奇 李焕坤 柳卓楠

广州塔矗立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与珠江新城、海心沙岛隔江相望,素有“小蛮腰”之昵称。

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600米的总高度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旅游观光塔,向世人展示着新时期广州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气魄。此外,它还拥有着全球最高的户外观景平台、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等。

从2005年动工兴建到2010年正式开放,项目克服了诸多工程难题:扭转的钢结构外框筒上下粗、中间细,让人耳目一新的“纤纤细腰”背后是复杂的结构稳定性设计和高精度计算;

“筋骨”由5万吨厚钢板焊接而成,钢管立柱直径由底部的2米渐变到顶部的1.2米,安装精度达1/2000,误差不超过5毫米……

自诞生之日起,广州塔荣誉不断,斩获国家级建筑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詹天佑奖”、“鲁班奖”、菲迪克百年建筑杰出奖等数十项殊荣。

追忆历史:
攻坚克难 典范“路线图”塑造“小蛮腰”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见到陈强时,他正坐在位于广州塔6层的会议室。从窗户往外望去,穿过塔身镂空的钢结构,眼前是靓丽的城市新中轴线。

“我第一次来这里是2004年6月,当时这儿遍地长了很高的草,只有小路能进,一片荒凉景象。”陈强回忆道。

如今担任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见证了广州塔“从零开始”的崛起,也见证了这片“城市客厅”的日益繁华。

建设中的广州塔(资料图)图/受访者供图

时间拉回15年前。那一年,27岁的陈强参与了广州塔项目管理,策划从设计招标到工程建设的“路线图”。

“当时项目管理在国内并不成熟,但它对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项目管理,能梳理好所有流程、统筹各方力量,有效率、有节奏地建设。”

于是陈强与团队加班加点,把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审批流程指引一一找来研究,将分散的流程整合成清晰的“路线图”。后来,这一“路线图”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范例,被运用到多个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当中。

随着“路线图”的绘出,广州塔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

首先开始的是全球竞标。13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参与投标,通过专家论证、市民投票、政府把关,中标方案为“上小下大”的两个椭圆,圆心相错,逆时针旋转135度,自然形成塔身中部“纤纤细腰”的形体。

“这个形象就像一个少女回眸看珠江,腰身纤细,裙袂飞扬,十分符合广州灵动、包容的特质。”陈强说。

2005年11月25日,广州塔动工。基坑开挖、人工挖桩、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吊装焊接、外框筒涂装、天线桅杆提升、机电施工……

“光是施工单位就有几十家,时间紧,任务急,很多工人就在高空、高温、大风的天气下进行连续焊接。管理人员每天去监测安全、质量问题。大家都很不容易。”

陈强说,广州塔的建成克服了种种工程建设难题,“比如她的外形是镂空和扭转的,这使得结构呈三维倾斜状态,每一个截面都在变化,一万多个构件无一相同,施工测量、变形控制的难度极大。由于结构的高度和形体上的特殊性,钢结构施工的吊装、测量、焊接、变形控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难题”。

据记载,当时参与广州塔建设的人员超过8000人。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新落成的广州塔惊艳世人。因亚运会电视转播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小蛮腰”,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形象担当”,彰显着新广州新魅力。

夜幕下的广州塔璀璨动人,市民游客欣然“打卡”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陈秋明 摄

今朝发展:
探索夜剧场 点亮夜经济

时间来到2019年,距离广州塔落成开放已九年,管理重点转移到了运营维护。

“广州塔的建设标准高,建造质量好,目前维护主要分土建、机电、特种工程三大部分,比如塔体防腐防渗、结构安全监测、高空游乐设备检测。”

陈强说,“如摩天轮、极速云霄等高空游乐设施,都会进行日检、周检、月检、年检,并请建造单位提供驻场服务。包括为我们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单位,大概每天有500人在为保持广州塔的健康而努力。”

据统计,2018年广州塔营收6.3亿元,利润1.9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陈强表示,“小蛮腰”已成为广州必游景点,游客量到了高位发展、趋于平稳的阶段,接下来要进一步挖掘广州塔内涵,大力发展夜经济、高空游、江塔游等,提升游客体验。

“广州在大力发展夜经济,我们正探索做广州塔夜剧场,通过声光电高科技的节目讲好广州故事;在高区引入高空乐园,提供探险、团建、研学等体验;在外部联动上,计划打造两艘新游船,提升江塔联游体验;利用广州塔南广场,解决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陈强说,广州塔彰显着广州的城市形象,也负有传播岭南文化的职责。“广州塔全年举办大小活动超过100场,平均三天举办一场文化活动,接下来我们也将强化广州塔在文化引领上的作用,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区。”

地标工程 “朋友圈”

广州“63层”

广州“63层”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林桂炎 摄

即广东国际大厦,建成于1991年,主楼63层,高200.18米,一度是中国内地楼层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厦,也是当时广东省唯一同时荣获“鲁班奖”和“詹天佑奖”的项目。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深圳地王大厦

深圳地王大厦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王磊 摄

1992年,深圳市政府向国内外企业公开拍卖,香港一家公司以1.4亿多美元的高价一举中标,创下了当时深圳地价之王,地王大厦由此得名。

项目施工速度最快时达到两天半一个结构层,刷新了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大厦于1996年3月竣工,楼高383.95米,成为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一座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2016年6月落成,主体高度592.5米,共118层,为目前深圳第一高楼。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王磊 摄

它还在建时就已名扬天下——在英国《卫报》发布的代表“中国崛起”的高楼榜单中领跑,位居“2016年十大摩天大楼”之首,同时入选美国CNN“2016年九大定义城市的新建筑”榜单,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认证协会授予的“LEED核壳结构金级水平”认证等。

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统筹:郭启钊 胡军 陆德洁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