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眼中的香港经济:创历史新低,支柱产业尚未“伤筋动骨”
2019-08-29 09:54 中国新闻周刊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本地经济目前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非常严峻

“外围环境变坏,加上香港社会暴力冲突持续,一场直吹香港的‘经济台风’正逐渐形成。”8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其官方网页如此撰文。

在陈茂波看来,在“经济台风”下,香港部分行业已感到相当痛楚。

实际上,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进入8月,访港旅客数字下跌近50%;有酒店和酒楼已要求员工放无薪假;零售业和饮食业调查显示,近期收入有双位数字的下跌。

陈茂波担心的是,如果现时情况拖延下去,恐怕会出现裁员。“香港过去两个多月的持续纷争,对本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已陆续浮现,影响会否更深、更广,使更多人的饭碗受影响,只在于每个人的一念之间。”

此前,8月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公开表示:“香港不能够乱,我相信这几个字也反映了绝大部分的香港市民今天的心声。这次(经济)下行很快,有人形容好像一个海啸般来到。相对于往日,我们处理过SARS(非典)引起的经济下行,以至金融风暴,恐怕本次情况更严峻,换句话说,经济的复原将会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

8月17日,香港各界人士在金钟添马公园 举行“反暴力、救香港”集会。图/ 新华

历史新低

自今年7月末开始,香港国际机场多次受到非法集会影响。其中,8月9日到13日的非法集会,严重影响机场运作,导致近一千个航班取消,大量旅客滞留,人身安全也一度遭受威胁。“一旦机场的运作瘫痪,将会直接影响到香港国际机场产业链八十万人的生计。”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在不久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8月12日,香港机场大屏显示的航班状态。图/ 新华

8月23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举行跨部门记者会,介绍机场的最新情况并公布了香港经济受影响的最新数据。受近期一连串公众聚集及暴力事件影响,作为国际航空枢纽,香港的国际声誉、航空、旅游、贸易、物流等行业都受到严重损害。

8月1日至8月21日,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量约为416万人次,减少人数高达5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跌超过11%,而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也下跌约14%。

此外,据港媒最新消息,港铁申请禁制令也获香港高院批准,有效期至8月30日。

受到影响的,不光是交通运输业,还包括旅游相关产业。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在8月23日记者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在旅游业方面,已有31个国家对其国民前来香港发出旅游提示,近期与访港旅游相关的数字已急剧滑落。“8月15日至20日的最新数字比去年同期下跌了49.6%,也就是说,无论游客来自哪个地方,整体旅客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一半,这是近年较为急速和最大的跌幅,情况明显令人忧虑。”

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旅游业不仅是特区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此前数据显示,香港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27万人,单计持证导游及领队便有2.3万人。

然而,在这个本应迎来旺季的暑期,香港旅游业却面临着寒冬。香港旅游业五大团体8月12日联合发布的《当前香港旅游业雇员状况》显示,997名受访者过去两个月接待的旅游团数量较去年同期下跌,平均跌幅高达73.65%,当中超过一成人更是“零收入”。

与旅游业相关的酒店、零售、餐饮等领域也在8月份受到重创。酒店方面,个别地区酒店的入住率下跌幅度达30%~40%,部分下跌超过一半,房间价格也有回落。

记者通过携程、艺龙等App查阅发现,在铜锣湾、尖沙咀等香港核心地段,五星级酒店价格大多降至一晚千元以下,四星级酒店甚至降到一晚500元人民币左右,不到以往经济型酒店的价位。而同一地段的经济型酒店,甚至打出57元一晚的价格。

零售方面,香港零售管理协会透露8月份零售数字下跌幅度约为50%。餐饮方面,据香港餐饮联业协会预计,仅6月、7月,餐饮业流失的营业额可能高达大约20亿港币,而8月单月的损失预计达到约15亿港币,并且后续影响难以估量。

近两个月来,香港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对于正面临下行风险的香港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在8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二零一九年半年经济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长0.5%,进一步低于第一季度0.6%的速度。

“这个城市,这个家,大家是不是忍心将它推向粉身碎骨的深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一次记者会上哽咽反问。

8月27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指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社会不能美化暴力,特区政府会用法治手段尽早止暴制乱。图/ 中新

就在去年6月,林郑月娥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曾用“非常理想”来评价香港经济。2017年,香港GDP增速达3.8%,远超2016年的2.1%,也高于过去十年的趋势增长率2.7%;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更是高达4.7%。然而,仅仅过了一年,香港经济就进入历史新低,令人叹息。

支柱产业尚未“伤筋动骨”

实际上,一二季度数据截至6月末,彼时,反修例风波尚未波及香港经济。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香港上半年的经济下滑,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是受全球经济大势的影响,美国经济要衰退,中国经济要减速,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程度很高的城市,香港经济自然会受到波及,这是香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香港的经济结构过于偏重金融和房地产,实体和创新较弱,特别容易受全球经济政治的动荡影响。去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冲突加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朗普提出加征关税,使得相当一部分在港的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产生不稳定和不可预见性风险预期,考虑应对策略,调整布局,有的在考虑是否将总部搬离香港,这也使得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香港的基尼系数非常高,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7年公布数据,香港基尼系数高达0.539,贫富差距巨大,使香港的经济政治不稳定,从内部而言,确确实实削弱了香港的竞争力,也削弱了过去一直支撑香港快速发展的活力。

游客在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游览。上图摄于2019年8月20日,下图摄于2015年5月1日。图/ 新华

“今年一季度数据比较差,大家还认为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基数太高,毕竟去年一季度增长4.5%,所以认为数据没那么差,对二季度还抱以期望,认为能到1.1%~1.2%,没想到数据有些出乎意料。”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廖群向记者介绍。

廖群分析,上半年经济下行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以外部因素为主。一方面,全球经济都放缓,作为开放的经济体,香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打打停停,对出口产生直接影响,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出口都降了下来。更为关键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市场情绪,包括股市、楼市,投资意愿和消费意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内需不足。

8月26日,港股低开857点,之后跌幅曾扩大至897点。科技股全线下跌,汇控、友邦、港交所都跌3%,投资者信心受影响。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下调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由原来的2%至3%,下调到0%至1%。在廖群看来,下半年随着基数效应减退,正常情况下经济会有所好转,但由于6月份以来的社会动荡,第三季度将受到很大影响,应有的反弹也可能受到进一步阻碍,因此据他预测,2019年香港全年GDP增速或在0.8%左右。

而8月2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本地经济目前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非常严峻。他指出,香港本地经济在第三季度很大机会出现负增长,到时香港经济在技术上将进入衰退。

“从短期来看,受影响的主要是旅游、零售、交通等方面,而贸易、航运、金融这些支柱产业影响不大,并没有伤筋动骨,一旦事件平息,香港经济应很快就能恢复。”廖群表示。

此前,有激进示威者在网上发帖号召在8月16日发起挤兑,但最后响应者寥寥。廖群表示,当时确有短暂迹象,并没有成为一个很大的事件,所以从金融机构角度,目前尽管有所担心,对实质的业务尚未造成影响,“但是如果社会事件长期得不到平息,大家丧失信心,大量资本流出,或者经济大幅下滑,对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张燕生并没有这样悲观,他认为,目前社会不稳定甚至暴力事件对于香港的直接影响仍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总体可控,主要集中在旅游、航运、贸易等相关领域,对于香港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软实力,包括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法制环境的影响有限,不应丧失信心。

“这就是一个事件,过去就过去了,但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的经济政治问题,包括治理能力的问题,这些才是影响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张燕生对记者说。

派糖政策

面对这场波及多个行业的经济困局,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甚至称之为“经济台风来袭”,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市场持续低迷,香港中小企业特别是与旅游相关的餐饮、零售、酒店业数十万员工,或将会面临裁员困境。恢复社会秩序,重塑市民信心迫在眉睫。为此,8月15日,特区政府公布了规模为191亿港元的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帮助企业和市民减轻负担。

在支持企业、稳就业方面,香港政府公布了包括豁免27类政府收费,包括海事、物流、零售、饮食、旅游、建造以及渔牧业,为期12个月;向政府各部门辖下的政府土地短期租约、公共街市档位、食肆及零售商店提供50%的租金减免,为期6个月;按收回成本原则厘定的各项政府收费由8月15日起冻结至2020年12月31日;以及支援中小企业融资、失业及就业不足人士再培训等七大项措施。

在减轻市民财政负担方面,香港政府也推出7项纾困措施,将2018/19课税年度内的薪俸税、个人入息课税及利得税宽免程度由此前公布的75%提升至100%,每宗个案上线维持在2万港元,预计可惠及143万名纳税人和企业,其中有133万人或企业将不需要交税,额外节省税款超过18.4亿港元。

除了税费减免,香港政府还通过直接补贴的方式减轻市民生活压力,包括向领取社会保障金额的人士,额外发放金额相当于一个月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标准金额、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在本学年为香港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日校学生提供每人2500元的津贴,以减轻家长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财政负担;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房屋协会公共租住单位的较低收入租户代缴一个月租金;为每个电力住宅用户户口提供一次性2000元的电费补贴;邀请关爱基金考虑为非公屋住户和未领取综援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性生活津贴。

此外,房委会、香港机场管理局、建造业议会、香港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也正制定相关宽免措施。

据测算,相关豁免港府收费项目或令政府减少15.69亿港元收入,减租措施预计减少2.715亿港元收入;中小企业舒缓措施预计增加20亿港元开支;利民纾困措施则预计增加133.7亿港元开支;多项政策的实施时间预计为2019年10月。陈茂波预计,这些政策对经济将产生0.3%的提振作用。

在廖群看来,这些只是短期的派糖措施,主要目的是稳定经济,减轻经济放缓对于市民、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市民影响,或将对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从更长远方面来讲,香港最大的民生还是住房问题,在目前供不应求的态势下,如何增加供给?”

2018年10月,林郑月娥发表主题为“坚定前行,燃点希望”的2018年施政报告,整份报告的重点在于增加土地供应,其中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广受关注,而“明日大屿”愿景的第一步,就是“释放土地潜力,增加土地供应,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

根据愿景,将研究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争取首阶段的填海工程于2025年展开,预计首阶段的住宅单位可在2032年入住。

而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岛,将会是继中区及九龙东后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可提供约34万个就业职位。该人工岛将通过新的运输系统,连接中上环和大屿山本岛,不但与港岛传统商业中心区相辅相成,还将与“机场城市”发挥协同效应。

廖群对这一计划非常推崇,但他也忧心忡忡地表示,目前的社会事件已经严重干扰政府正常运行,如果继续下去,不仅191亿港元的派糖政策难以推进,大屿山计划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民生问题,从长期来讲,首先是要搞好经济,经济搞好了,收入提高了,大家都会受益。具体说来,就是要解决好房地产问题,这是香港民生的最大问题。”

对于中长期举措,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或将带来更多的亮点。过去两年的施政报告在房屋、土地、教育、安老等方面都提出了有效措施,8月20日,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中透露,今年的施政报告在特殊背景下要更大胆地处理深层次问题。她已要求特区政府各部门以市民为先,提出具体措施。

大湾区机遇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香港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将是大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香港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张燕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要上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实现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人均GDP从2.17万美元上升到4.23万美元,达到东京湾区的水平;第二个台阶是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和高端服务,人均GDP从4.23万美元上升到8.46万美元,达到纽约湾区的水平;第三个阶段是发展科技和创新,人均GDP从8.46万美元上升到10.7万美元,达到旧金山湾区的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要上这三个台阶,香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不仅要提升香港,更要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因此用好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的一步。”张燕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解决香港的身份认知问题,综合治理问题,资源垄断问题和“一国两制”不平衡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讲,香港的经济发展前景,我觉得就是要和内地进一步融合。”廖群认为,香港是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其经济腹地有多大,经济腹地有多强。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香港的一个直接的经济腹地,大湾区发展了,对香港的各方面需求就会增加,抓住这些机遇,就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如何跟内地进行经济的融合,从内地的经济发展中找到更多的机会?这是目前香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廖群看来,对于香港而言,金融和科技是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的两大机遇。一方面,大湾区在成长的过程,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香港优势,其金融业将会得益,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需求,香港也会从中得益,最后形成双赢;另一方面,香港需要实现产业多元化,尤其是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如果能和深圳结合起来,发展科技,也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深圳和香港有分工有合作,而合作将是未来深港经济发展的重点。然而对于深港之间的关系,最近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39年前,深圳依靠香港的优势,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经济特区,跻身中国一线城市之列。对比深圳的迅猛发展,香港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似乎慢了许多,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引发强烈关注。特别是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深圳在新时期五大战略定位,即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在目前的特殊时点,似乎是释放了一种信号,也出现了各种解读,一时间,“香港的地位将被深圳取代”的声音不绝于耳。

对此,廖群认为,相比于内地,香港发展慢是很自然的,因为香港已经是发达经济体,就像人到中年,不可能再长高,而中国内地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相对年轻,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实际上,香港作为发达经济体,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在2.5%~3%,尽管跟内地比,跟深圳比确实是有点慢,但比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增长还是快一些,正是因为背靠内地,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廖群表示,这一动力今后还会存在,关键看香港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给香港的产业多元化带来新的局面,给香港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张燕生认为,无论是深圳先行示范区,还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临港新片区,其实定位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设全球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都是对标香港的,即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园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域,将香港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一步一步搬到深圳和上海,同时发展全球知识、技术和高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特殊区域,打造全球新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这会引导香港未来转型。一方面解决香港和内地存在的要素流动障碍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香港经济今后适度多元化问题。

“未来深港之间合作是重点,也可能会在航运、贸易金融方面有所竞争。”张燕生进一步解释说,深圳可能更多地承担一些贸易和运输,香港则更多转向航运中心相关的服务职能,即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供高端服务。在金融方面,深圳更多的发展为创新、实体经济、民生、绿色发展等提供融资的金融体系,而现代金融和多层资本市场还需要在香港实施结构深化和转型,深港之间在经济国际化、现代金融和高端服务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深圳强在实体和创新,香港强在金融和服务,他们之间形成非常好的互补,所以深港之间合作是关键。因此唱衰香港和动不动想把香港边缘化的声音,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无知。”张燕生说。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