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郑达 通讯员 张嘉斌
8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简称中大五院)手术室内上演了一出“科幻大片”,该院大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曹庆东教授在MR眼镜的助力下,成功为患者切除了纵膈上的肿瘤,这是国内首例“单孔充气式纵隔腔镜联合混合现实(MR)影像技术复杂纵隔肿瘤切除术”。
虚拟与现实结合
手术室上演“科幻大片”
家住西北的马女士两年前体检发现纵隔长了一个肿瘤,因当时没有任何症状,当地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此后马女士逐渐感到进食时有异物感,后逐渐加重并开始间断出现进食哽噎感。
去年7月复查时发现肿瘤长大了一倍,马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寻医之旅。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周围有气管、食管、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重要的组织结构,如同血管神经丛中的“定时炸弹”,一旦术中误伤周围任何结构,都将是灾难。有不少医院的专家都建议马女士劈开胸骨做手术,这吓坏了马女士夫妇。
今年7月,马女士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曹庆东。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研究其在多家医院就诊的资料后,曹庆东教授告知患者和家属:“从目前的检查结果看,有九成的把握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完成,但还需要进一步采用更先进的影像技术明确肿瘤的生长情况”。
住院3天后,马女士的影像检查资料被清晰地制作成三维影像,肿瘤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经过一周精心准备,8月27日上午9时,一场“科幻大片”在中大五院手术室上演了。
曹庆东教授首先在马女士的左颈部做了一个长约4厘米的横形切口,建立起一条纵隔通道,在纵隔腔镜下仔细地解剖肿瘤。在手术关键部位,曹庆东教授戴上了MR眼镜,眼前立刻呈现了一幅十分清哳的虚拟三维影像,供应肿瘤的滋养血管清晰可见,在这一影像的引导下,安全地切断了这根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的血管,并将肿瘤与周围的血管、神经、甲状腺、气管和食管等组织结构分离开来。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仅用时45分钟,出血5毫升,伤口仅4厘米左右。患者手术后恢复非常顺利,当天下午即可下地活动,正常进食。
“大森林里找蘑菇”
MR技术为手术做“导航”
曹庆东教授介绍,在这个手术中,找到肿瘤的难度不亚于在大森林里找蘑菇。MR技术将患者CT/核磁等检查数据可视化,术中,医生佩戴MR眼镜即可全息观看病灶立体影像。“我们先为患者做普通的增强CT,根据增强CT和核磁共振的数据,用软件重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结构图。”曹庆东教授表示,“结构图最大特点是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生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与各个器官的关系,最后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的血液供应来自哪里,这个技术能让医生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地开展手术。”
结构性手术让不少医生很是头疼,曹庆东教授介绍,现在微创手术一般利用腔镜技术,医生们对着电视屏幕做手术,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通过普通影像很难看得到,很多细小血管破裂可能会造成严重出血甚至无法控制。“现在有了这个技术,结构性越复杂给予我们的支持越强大,做手术拿不稳,就看一下三维立体图像,结合术中的图像,判断下一步需要动的结构是什么,这个技术在手术中可以说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除了在手术中“一显身手”,MR技术还可以做模拟手术。“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我们对照虚拟三维影像进行了多次模拟手术演练,设计了多套手术方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了多种应对预案。”曹庆东教授表示,两项高精尖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这个看似不可能用微创技术完成的手术变为可能。
记者了解到,现今的MR技术现在还没有实现与手同步,也还没有真正达到影像与人体重叠,这是该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曹庆东教授介绍,该技术今后还将应用于肺部手术。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杨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