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广绣“上京”,展现广式生活美学
2019-08-26 23:16 羊城派 原创
一绣千年,诉说广绣的前世今生

文/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主办方供图

8月26日,《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这是广绣首次在北京举办专场展览。

展览通过50件多个时期的广绣代表作组成多个文化空间,从“一绣千年”和“一绣千面”两个版块展示广绣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传承新面貌。

展览现场展出的广绣精品

广绣日用品展示广式生活美学

广绣是粤绣(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之一,指广府地区的传统刺绣,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绣种。

主办方介绍,为浓缩千年广绣历史,本次展览以广府特色画种“通草画”进行故事演绎,意趣盎然地呈现了广绣极简史。

广绣自古以来备受皇宫贵族青睐,绣品及绣工常被进贡朝廷。在民间,广绣日用品曾广泛应用于广府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展览现场,观众将可感受昔日广府人家,广绣日用品装扮着古雅厅堂——百鸟图挂饰、五子登科门帘、钉金服饰、亲子绣花鞋……这些文物向北京观众们展示着广式生活美学。

观众体验广绣

广绣折射出当年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风”的向往

与其他刺绣相比,外销是广绣在发展史上的最大特色。展厅中,一把扇子的“世纪旅行”外销组画生动地诠释了广绣依托一口通商所带来的繁荣。

骨螺染披肩、对襟汉式氅衣、花鸟纹窗帘……这些从西方回购的珍贵文物展品,折射出当年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风”的向往;还有根据外销画复原的十三行商馆广绣铺“大章号”,鲜活再现了广州十三行的对外商贸场景。

当代广绣陈少芳的作品《晨曦》

广绣新生之路:广绣艺人的坚守和探索

本次展览,还展示了广绣的新生之路。由陈少芳设计的《晨曦》;由梁纪设计、许炽光等老艺人合作完成的《红荔白鹅》;还有刻画岭南风情的《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陆柳卿作品),描写南国深秋的《秋色》(梁秀玲作品),灵动可爱的《小猫》(梁雪珍作品),洋溢新婚喜庆的钉金绣褂皇(唐志茹作品),以及时尚的披巾、手机袋、名片夹(广绣庄刺绣品有限公司作品)……

本次展览中一件件精美而多样的当代作品,述说着广绣艺人在行业困境中的坚守,改良针法、创新题材的不懈探索。此外,此次展览还特别展示了广绣慕课、广绣教程、针法说明书等工作成果。

清代广绣黄缎地百鸟牡丹图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非常珍贵的传统针法,如起鳞霎彩、流星赶月等曾在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广绣精品的针法,近年通过广绣传承人群努力得以恢复,又重新运用到新作品创作中。本次展览就呈现了这批研究成果,让公众看到遗产与当代连接的更多可能。

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共同承办。

广绣曾享誉海内外

广绣指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

广绣在唐代已有高超技艺,一直是朝廷贡品的主要门类。

明清时清,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日益繁盛,广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行业规模急剧扩大,形成中西融汇的独特风格,以构图饱满、色彩绚丽、针法多样而灵活等特点,享誉海内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广绣日益边缘化,至1990年代,广绣行业几近消失,传承人群不足10人,社会知名度很低。

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前,广绣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番禺区等区域,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