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王红虹 实习生 李玲枝
近日,在东莞断烧近百年的“松岗窑”再次“现身”,第一批“松岗窑”陶制品在东莞一家陶瓷工作室出窑。
一位运动健将的泥巴梦
制陶者齐彦勤原本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曾经获得过许多国家级的运动项目奖项。2004年,齐彦勤和妻子从云南辗转到了东莞,在一家私立中学当体育老师。但是,下班之后玩泥巴是他最津津乐道的业余爱好。
六年前,齐彦勤放弃了稳定的教师职业,专心做一名制陶的匠人,并去了景德镇学艺。
从景德镇回来后,齐彦勤在东莞开了一家陶瓷工作室,他一入行就把目标放在专心研究、升级“吉州窑”最神秘的木叶天目工艺上。木叶天目,就是烧制时把整片完整的桑树叶子放入做好的杯坯中,经过1265℃的高温烧制,叶子没有被烧掉,而是融入釉中,叶脉清晰可见,往盏中倒水后,叶子宛如浮在水面,十分生动。
成功复制升级“松岗窑”
相比在制陶界赫赫有名的景德镇等地,“东莞作品”如何更有内涵?齐彦勤的工作室把目光转向被历史尘封的古瓷器,在查阅了东莞大量的资料及线索后,齐彦勤得知东莞清溪松岗村有一口明清时期的古碗窑口。这一线索给工作室带来了灵感。2019年1月,他们注册了“松岗窑”商标。
在工作室,齐彦勤指着一堆各式各样的陶瓷制作杯坯告诉记者手艺制作过程:脚踩莲花墩(练泥)、揉羊头泥(揉泥)、拉坯、凉坯、印坯、利坯、补水、素烧、画坯、配釉、上釉、修底、装窑、烧窑、出窑、磨底、打包;每一件制品都要经过这么多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其中,上釉工序又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制品和想要的效果,使用吹、荡、浸、淋、点、撒等不同上釉手法,才能出得来想要的陶制品。
在工作室的后院,齐彦勤指着一台自己定制的烧陶机告诉记者,第一批100多只“松岗窑”陶制品就是在这里出品。“古时烧瓷是靠柴火,现在则是靠电和天燃气。“目前看,松岗窑就两种釉,一个是青花的灰釉,一个就是这种紫金釉。”齐彦勤指着一只“松岗窑”残片说,“我这次用的材料就是从清溪镇松岗窑附近找回来的紫金土配置的紫金釉,这种紫金釉,我已经配出来了,再微调一下就基本能够跟‘松岗窑’残片上的颜色一模一样了。”
当地有意建立遗址公园
羊城晚报记者从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清溪镇政府了解到,松岗窑址遗物丰富,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工艺流程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窑址之一;据考古调查,松岗碗窑遗址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烧制碗、杯、碟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窑遗址。
考古专家认为,虽然松岗窑始烧年代并不久远,也并非是广东文物调查中发现的仅有的烧窑遗址,但窑址较完好地保存了从取土、炼泥、制坯到烧制成器等各个生产环节的重要遗迹,这在珠三角地区是罕有的发现,松岗窑口为全面系统地研究该窑从掘矿采土到烧造成器的整个工艺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次,清溪松岗碗窑瓷业生产在造型、胎釉、纹饰、工艺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在一窑中同时烧制青花和酱褐单色釉瓷器的窑场,在全省古代窑业中尚未见过。
目前清溪镇政府还有意在遗址附近建立遗址公园和碗窑博物馆,相关项目的规划和论证都在进行中,当地政府有意将具备展示条件的文物向公众开放,成为宣传传统民间陶瓷工艺、地方民俗的教育基地,成为广东传统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0月,位于东莞清溪镇松岗村北大坑水库东南碗窑吓的松岗碗窑遗址,已经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莞清溪松岗碗窑位居省文物“十大发现”之首。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田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