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几招打败“秋老虎”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中医药



立秋后预示着夏季的炎热将持续。而立秋后秋燥也会日渐发威,我们的身体这个时候也容易“起火”,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熬夜的人更是如此。在这里提醒大家,降火也要注意分清部位,这样才能对证降火。

食疗降火
Autumn

中医认为,夜间应该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安静入睡的时段。夜里到凌晨不睡觉,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得不到正常的休整,最容易诱发“心火”,而且熬夜容易耗伤阴精,这里向大家推荐有滋阴、降心火功效的一款食疗方。



百合枸杞绿豆汤

原料及制法:枸杞20克,干百合20克,绿豆20克。白糖适量。将洗好的百合、枸杞子与绿豆放入锅中,加5碗水用大火烧开,小火煮至绿豆开花、百合酥软,加入白糖调味,息火焖5分钟即可。



秋季过度熬夜和娱乐还会诱发“心火”之外的很多“火”,这里特别提醒大家“降火”要分清部位,一般来说中医按人体的三焦把“火”分为三类,即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莲子百合汤

对于立秋之后出现的中焦火可以试试下面这款食疗方:



做法及功效: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按穴降火
Autumn

除了常见的食疗降“火”方法外,推拿穴位也能“降火”。这里为大家介绍两个穴位,有助于对付大家经常忽视的“下焦火”。

01
照海穴


第一个是照海穴,照,意为照射,海,意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生气作用,正好能缓解“上火”之类的热证。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时间不易太长,5~10分钟即可。



02
涌泉穴

第二个是涌泉穴(图2),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多么有意义,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重要性不言而喻。此穴在脚掌前部三分之一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的正中间就是涌泉穴。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指力揉20~30次,然后换脚施行。晨起和睡前按摩较好。



“秋膘”要缓贴 “啃秋”莫贪凉


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专家提醒,公众要注意“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啃秋”莫贪凉。


“贴秋膘”别着急 三类人群要注意


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专家指出,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专家介绍说,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在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蔬菜。


专家说,“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南方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这时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这时“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专家特别提醒以下三类人,“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秋膘”的技巧。


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啃秋”且莫贪凉 以免“冻坏”胃肠


在很多地方的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不少地方的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但是专家提醒,“啃秋”最好不要吃冰西瓜。专家介绍说,立秋过后,西瓜渐渐归属于反季节水果,随着气候逐渐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贪吃凉西瓜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啃秋”的时候不能再像夏季那样多吃冰西瓜了。


【来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国中医药报】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