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部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奖
2019-08-20 16:16 羊城晚报
打造岭南文艺新高地

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共73部作品获奖。其中,广东省委宣传部报送的五部作品榜上有名,获奖数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五部获奖作品中,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选送的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

广东获奖作品主题鲜明、艺术精湛,展现了广东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推动文学艺术事业全面繁荣的努力和成果,显示了广东在电影、音乐、广播剧、图书等创作上的底气和实力,充分彰显了广东文艺界立足时代所需,聚焦现实题材创作的风采。

●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全方位记录超级工程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对这座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记录。该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作家曾平标创作。

创作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曾平标花费3年跟踪收集资料,5年采访创作,2年修改补充完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走访国内行业顶尖专家,期间联系不下250人,采访了100多人,极为真实且细腻地还原了大桥建设过程。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

跟拍8年致敬劳动者

2018年10月24日,历经6年调研、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全国振奋,全球瞩目。长达8年的跟踪拍摄,筛选出近1000小时的原始素材……凝聚着建设者汗水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电影《港珠澳大桥》中。

“中国目前有近4亿一线建设职工,我想以这部影片致敬那些建设者们,还有那些在各自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们。”《港珠澳大桥》总制片人、总导演闫东告诉记者,早在电视纪录片版本策划之初,闫东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电影的标准4K拍摄,这背后藏着他和团队一个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进院线的纪录电影。

●广播剧《大爱人间》

从情出发讲革命家故事

夫妻情、战友情、生死情……在演员们时而高昂、时而细腻的声音演绎下,周恩来总理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广播剧《大爱人间》被更多人知晓。

编剧牛金瓶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讲述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故事,刻画更立体、写实、可爱的革命家形象。“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剧播出后反响很好,尤其是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听众群体,在直播互动中也向我表达了他们对这种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看法和深受触动的点。”

●歌曲《信仰》《再一次出发》

用歌曲唱响中国梦

用歌曲讴歌中国梦、阐释中国梦、唱响中国梦,传递时代主旋律。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创作的两首音乐电视作品《信仰》和《再一次出发》,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一经唱响即获得各界好评。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信念坚定、步伐稳健的新时代风貌,展现了我国各行各业在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雄心壮志。

《港珠澳大桥》: 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守候3夜只留6秒镜头,坚持9年成就70分钟影像

建设者们的生活场景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用镜头记录大桥及其建设者的故事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五个一工程”颁奖·广东作品

编者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昨日在北京举行。广东省委宣传部在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荣获组织工作奖。广东文艺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文艺作品在此次评选中可谓大丰收: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广播剧《大爱人间》、歌曲《再一次出发》、歌曲《信仰》获优秀作品奖。

从今日起,本版将陆续刊出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斩获殊荣的广东文艺作品的相关采访报道,敬请垂注。

这是一座全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2018年10月23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跨越伶仃洋,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这样一项令全中国自豪、全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涌现了无数精彩动人的故事。有一群人坚持不懈地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可贵的历史瞬间和可敬的建设者们,最终汇聚成一个让世界侧耳倾听的中国故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昨日,该片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会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委宣传部选送)。据了解,获该奖项的全国电影类作品共有10部,与《港珠澳大桥》并列的还有《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

同名电视纪录片定基础

“要聊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必须要说到更早的同名电视纪录片,那是开端。”影片总监制、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施燕峰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早在港珠澳大桥筹备之初,他便与影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以及时任珠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郭琳达成了默契,要记录下这项伟大工程。“当时大桥未见雏形,外界对它的关注和反响还没有现在这么大,但我们心中已经有一种新闻人的直觉:这一定是个超级工程,我们绝不能缺席。”最终,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在2017年作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作品率先问世。

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是2016年度中宣部“纪录中国”国际传播工程重点项目,主要以国际视角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解密其为何能成为21世纪的“超级工程”,并解读它“连通世界”的深远意义。除了在中国内地进行全媒体播出并收获高点击和高评价,这部电视纪录片还通过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将影响力传至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电影版聚焦大桥建设者

电视纪录片的成功,让这群制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他们想做一部同名纪录电影,通过它,将港珠澳大桥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总导演闫东介绍,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不同于电视纪录片侧重大桥本身的揭秘,而是将更多镜头投向建设大桥的普通劳动者”。影片在电视版的基础上,用一年多时间对大量原始4K拍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最终完成了一部70分钟的全新作品。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塑造了以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为代表的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虽然是纪录片,该片却拥有比故事片更扣人心弦的悬念,譬如:当14级台风“天鸽”来袭,尚未竣工的港珠澳大桥能否经受住这次大自然的考验?片中还有许多故事片编剧也编不出来的动人情节,譬如:当大桥建设者和保护区人员共同将一只被成功救助的海豚放归大海,画外音响起了大桥开工前工程师们立下的誓言:“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港澳首映观众当场看哭

2018年11月,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首映,各界共同观影,媒体反应热烈。影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回忆,他亲身感受到了港澳观众在看完影片后的自豪和感动。“比如电影最后一幕,大桥终于完工,隧道总工程师没用别的方式庆祝,而是在桥上跑起了他习惯的马拉松——这平常的一幕,很多观众却当场看哭。”影片于今年“五一”劳动节在内地公映,音像出版物昨日正式发行。接下来,《港珠澳大桥》还将在更多国际电影节亮相参评……

闫东从业30多年,创作过《百年小平》《孔子》《长征》《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等30多部重大题材纪录片,作品9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说自己多年来都在揣摩如何用当下的重大选题讲好中国故事,而《港珠澳大桥》是其中一个探索:“跟故事片靠编剧、靠演员不同,纪录片是靠真实的记录,用真人的故事、平实的视角、国际化的开阔视野来进行表达。”他感谢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支持:“他们让我们拍到了最珍贵的画面,还保证了我们团队的安全。”他更难忘团队的辛劳,比如为了拍摄群星移动下最美的大桥,摄制组苦守3夜,最终成片却只用了6秒的镜头。他还透露,影片在成片之后还做了十几回修改,而且每次邀请来“审片”的观众中都会特意加入几位青少年。“当孩子们都开始流泪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回改得差不多了!”闫东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