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2时1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以“一箭三星”方式,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送入轨道。
区别于目前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院将未来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龙系列”。捷龙一号就是龙系列的“首发先锋”。
一院院长王小军介绍,捷龙一号自2018年2月正式启动研制工作到如今首飞,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是中国航天研制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
“捷龙”虽小,性能优异
捷龙一号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
“虽然它小,但五脏俱全且性能优异,能够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200千克运载能力,在我国固体商业火箭中运载效率是最高的。”捷龙一号火箭项目技术经理龚旻说。
龚旻介绍,该火箭在国内创新采用卫星倒装的空间布局形式,使用模块化卫星舱设计,可为卫星提供直径1.1米、高度1.5米,以及直径1.4米、高度2米的两种类型舱段空间,能满足一箭多星发射需求。同时它实现了全箭控制执行机构简化设计,可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迅速的服务。
捷龙一号火箭还是我国首个全面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判读的固体火箭,利用分布式网络完成多点并行在线数据解析、分发与判读,结合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算法设计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可实现测发控和遥测数据多维度判读,自动生成测试评估报告,大幅提升测试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021年进入批任务阶段
为实现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等特点,捷龙一号在研制过程中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流程、新配套。
据一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在管理流程上,捷龙一号优化发射准备流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采用一车一箭方式,成熟期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在制造上,通过大规模组批生产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出厂,通过借用成熟型号产品及技术,降低研制成本,加快研制进度,有效控制技术风险,提高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
在研制捷龙一号过程中,该公司也积极开展了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探索建立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商业模式以及研发、运营模式。唐亚刚说,捷龙一号的研制经费主要是面向社会融资而来,在研发中打破了原有的计划采购模式,而采用竞争配套方式,以此得到最好的技术和最优的价格,使火箭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根据规划,“捷龙一号”将分三步开展运营:一是完成研制及首飞任务,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创新商业、研发、运营模式;二是到2020年12月完成研制批任务5发,完成1.4米卫星舱方案设计和飞行验证,具备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三是从2021年起进入成熟批任务阶段,实现较高的国内发射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品牌。
我国有望3年内实现火箭重复使用
其实,我国计划打造的龙系列火箭不仅有“捷龙”,未来还有腾龙系列。唐亚刚介绍,前者以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为主,对发射设施的依赖度比较低,而且比较灵活;后者以液体运载火箭为主,运载能力较大。
更让人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火箭也将实现重复使用。
7月26日,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为后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奠定了基础。一院正在加速后续相关研发工作
唐亚刚说,一院正在对不同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开展研究,既有垂直回收,也有水平起降。“我们已经加快了重复使用技术的开发,预计未来2至3年,可以实现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他说。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