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安全工作的提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相关方面安全防护,提示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
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当前暑假过半,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孩子假期安全问题正成为一场“大考”。
各地暑假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事件仍不少
近期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时常牵动人们的神经:据不完全统计,从5月30日到7月13日,全国各地约50名学生溺亡;在四川,当地警方在暑假短短8天时间里,分别在四个地方“捡”了6个走失的孩子;在浙江,一个月内连续发生9岁女童被租客带走致死、15岁女孩与同伴出游后下落不明等悲剧;在广州,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暑期以来,全市已发生4起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事件,比2018年翻了一番。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暑假是青少年儿童伤害多发月份,占全年伤害案例的近20%。其中,交通事故、溺水、跌落和动物伤占比较高。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务处主任田曼称,暑假期间,该院外科急诊平均每日接诊未成年人的意外伤害占到接诊患儿总数的53%,较平时的45%有明显增高。骨折、烫伤、虫咬伤的患儿较多见。
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叶盛告诉记者,据该院不完全统计,暑假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病例大约比非假期月份要多30%-40%。他提醒说,不少孩子在假期运动量加大,还有的参加舞蹈等艺术训练,导致运动意外伤害在假期有明显增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周建林介绍,一到暑期小儿急诊就会增加,头部擦伤磕碰伤、骨折等病例比较多见。
据有关部门数据,农村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类型孩子在假期面临更大安全风险。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指挥中心宣传办副主任古嘉强介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候鸟”们又对城市生活不熟悉,经常发生走失、交通事故等意外。
杭州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支队行动大队大队长李阳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溺水事件发生概率中,本地和外地孩子的比例一度达到1比5左右。
难点:安全教育“落地难” 暑期托管服务不足
多名警务人员与医务人员指出,脱离家长监管、过度依靠老人带娃、环境陌生复杂、缺乏自制力和避险知识是假期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多发的共同原因。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这些原因背后仍有更深层次问题。
——安全教育受“冷”,家长孩子均缺少安全意识和避险知识。记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本应由孩子完成的假期安全知识学习流于形式。“对学生假期安全教育,很多学校通过APP线上做题。但实际上不少都只是家长在做。”杭州学生家长李先生说。
记者还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并不知道社区有假期安全主题宣讲,有些知道也不重视。“我们在开展社区公益培训时,有这样的困惑,家长似乎更愿意带孩子去参加奥数英语培训班,听说是安全教育培训,来的就零零散散,并且以老人居多。”崔民彦说。
——暑期托管机构不足,公益的“不好找”,私立的“不放心”。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在选择暑期托管机构时陷入公私“两难”的境遇。北京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告诉记者:私立机构价格普遍较高,自己收入有限难以承受。
而大多数公益托管机构依托于一些单位的工会组织,或当地学校、社区开办,有特定的服务人群,且数量不多,招生席位有限。再有一些通过网络或小传单找到的机构,虽然价格能承受,但又显得十分可疑。
小门脸、无资质、缺少设施设备、工作人员身份不明,谁敢放心将孩子交到这样的机构手中?
破题:“五方联动”加大暑期托管服务供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以“假期安全”为核心,整合资源提供更多公益暑假托管服务,寻求破题。
今年暑假,浙江诸暨市教育工会和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店口镇企业员工子女暑期爱心托管班。该班为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数百名企业员工子女提供暑期辅导,并组织研学、文体活动等,让孩子们安全开心过暑假。
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针对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暑期安全压力大的问题,当地教育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开设“暑期公益托班”,化解家长苦恼。 当地还在暑假开设多门“公益公开课”,让培训机构的专业老师走进学校教室,免费给孩子们上课。据记者了解,2017年以来,已有1万多名孩子从这种“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模式中受益。
另外,武汉、重庆等地也都根据城乡儿童暑期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公益性暑期托管班。
“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学校、家庭的‘五方联动’应更加顺畅。”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超认为,要实现充足的暑期托管服务供给,政府持续支持、稳定经费保障,明确制度设计等环节缺一不可。
另外专家还建议,在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加快推广分层分类的社会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收入和需求群体,实施无偿、低偿和有偿的青少年儿童假期安全托管模式。(俞菀、马剑、毛鑫)
来源 | 新华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