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爱心引路人”体验广州无障碍设施,打多少分?
2019-08-05 09:07 羊城派 原创
无障碍系统难以打通,大量交通无障碍设施使用率并不高,残疾人出行仍面临巨大障碍。

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实习生 余珍
图/余珍 明心康智服务中心

8月4日,广州市荔湾区明心康智服务中心组织100名“爱心引路人”志愿者参加无障碍出行活动。除了在广州图书馆观看无障碍电影欣赏会,“爱心引路人”志愿者还在花城广场、海心沙公园、广州中轴线等地域,进行无障碍设施体验与调查工作。 

体验心声:无障碍设施需更人性化

广州大剧院的无障碍通道,是广州最大的无障碍设施之一。

在当日的体验活动中,50辆残疾人轮椅,几乎无一能够单独完成这段无障碍通道的行程;其余50名没有轮椅的残疾人士,拄着拐杖,互相帮助,顶着太阳的暴晒,走在这条斜坡大道上。

“上坡有三段,到了第三段其实就没有力气继续向上了。而下坡没有缓冲带,必须一直抓着刹车。”一位坐着轮椅的体验者说道,“如果能够在斜坡旁修建一排扶手,效果会更好。”

该项目负责人黄丽坚也表示,政府修建的很多公共设施,并不为广大公众所知,这也是成立“爱心引路人”志愿者团队的初衷。

“让残疾志愿者先去体验,再来告诉更多公众。”她说,“尽管体验过程很累,要忍受风吹雨淋甚至暴晒,但是他们依然很快乐。因为他们从被人照顾,到能够创造价值回馈给这个社会,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现状:残疾人士出行仍有不便

据悉,“爱心引路人”志愿者团队自今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7场体验活动。

100名热心的残疾人担任调查员,亲身前往使用各种无障碍设施,调查核实并体验各项服务,对广州市内各区政府设置的便民办事的社区服务中心、残联机构、康复治疗的医院、购置和维修残疾人辅助器具的服务中心、公园、图书馆、商场购物、药房、银行、饮食餐厅、旅游景点、客运站、公厕、邮局、通讯和文化娱乐等16个类别3600个地点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调查核实与体验,并对体验结果进行汇总梳理。

过程中,他们发现,无障碍设施建设虽已渐趋普及,但不少地方存在建设流于形式、不实用,助残设施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残疾人士的日常出行仍有诸多不便。

例如,有声提示系统是保障盲人安全、正常出行的重要一环。在广州,地铁站无障碍电梯有语音提示,公交车设有语音报站提示,但只有部分主干道过街信号灯设有有声提示,而损坏的有声过街信号灯则存在无人维修的情况。

无障碍出行体验中还发现:虽然安装了有声过街信号灯,但信号灯设置时间太短,往往走一半就变成红灯了。部分路口还存在绿灯时间较短、信号灯切换没有明显语音提示的问题。

另外,相比有声提示系统,盲道在广州建设得比较早,也更常见。但在普及的同时,其建设不合理、被占用破坏的问题也长期存在。普遍存在盲道铺设不合理的问题,有的铺在花台边,有的在树坑边,有的紧贴电线杠,有的铺在断头路上,对于盲人来说非常危险。

无障碍出行体验中也发现:在某小区走出大门,沿着盲道前行,刚走了几步就撞到了前方的配电箱;绕过配电箱再走了不到 50 米,又遇到公交车站,再往前盲道就断了,但前行的人行道上还竖有消防栓,一旁的工地时不时有货车进出。从小区大门口到地铁站不过 200 多米,若残障人士想要独自顺利抵达,就得克服无数的障碍。

首创广州无障碍出行实用工具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 8500 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6.3%。逐年增长的残疾人口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对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广州市有52万的残疾人口。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设无障碍设施,但由于需求巨大、设施衔接不完善等原因,无障碍系统难以打通,大量交通无障碍设施使用率并不高,残疾人出行仍面临巨大障碍。

为此,“爱心引路人”组织残疾人士进行广州市区无障碍环境及设施使用情况调查,亲自拍摄图片,整理资料,并推出“零距离-无障碍出行APP”。

该APP已经在7月14日上线启用。据介绍,这是广州首创的、由残障人士亲自参与建设的无障碍出行实用工具,上线后受残疾人士好评,计划年底达到5万人的使用量。

此外,明心康智服务中心计划在今年10月汇编制作一本《与爱同行:无障碍出行手册》,完成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集图书、地图、手机APP于一体的无障碍出行的指引,公布所有无障碍设施位置,供市民使用,方便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同时为相关部门完善无障碍设施提供参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