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对流天气频繁,造成黄屋村黄屋大戏院部分建筑发生了塌陷,志愿者发起保护行动,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近日,记者从正果镇了解到,该镇已介入黄屋大戏院的保护行动,正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历史建筑的结构进行安全鉴定,并制定修复方案。
据了解,黄屋大戏院位于正果镇黄屋村,始建于1940年,戏院整体为民国建筑风格,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前部为砖混结构、高三层,后部为砖木结构、高一层。建成后曾用作黄屋村的食堂、会堂、学校、小型甘蔗糖厂和戏剧演出的场地等。
近年来,由于历经岁月的侵蚀,风雨的磨砺,黄屋大戏院出现漏水、结构失衡等情况,渐渐淡出人们视野。2019年1月黄屋大戏院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2017年1月,黄屋村村委将黄屋大戏院出租给广州艾米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租期20年。正果镇一直关注黄屋大戏院的状况,村多次与该公司协商引进其他机构进行保护和开发,但该公司始终认为由其自主对戏院进行恢复改造,但至今未实施。
正果镇相关人员表示,近期,连续雨水天气,导致黄屋大戏院加剧了坍塌,该镇对此十分遗憾。
在接到村干部的汇报后,正果镇迅速行动,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应对。一是对黄屋大戏院的主要出入口进行了封闭,引导疏散附近村民,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正式介入黄屋大戏院的保护行动,正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历史建筑的结构进行安全鉴定,并制定修复方案。
下一步,正果镇将牵头落实黄屋大戏院的修复工作,抓紧完成评估鉴定,制定工作方案;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及戏院情况,落实各类防护措施,确保周边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故事:
这座大戏院在洪水中曾救过村民的命
黄屋村附近曾有增城最早的县城旧址,即二龙争珠街,商贸曾一度繁荣。在民国时期,村社的戏剧文化催生了戏院的诞生。村民自筹把黄屋大戏院筹建起来,建设这座大戏院没有花一分钱,都是村民就地取材,靠自己双手建成。
石头从村旁深山里挖下来,然后人力挑下来,所用杉木也是从山上砍伐而来,砖和瓦面是村口的砖窑烧制的,村民自己做木匠、石匠、瓦工和泥水工,最后筹建好大戏院。
64岁的黄屋村村民黄美金告诉记者,大戏院是新中国成立前设计的,由于当时村内经济窘迫,直到1956年左右才开始建设,1960年完工投入使用。
对于大戏院,黄美金印象最深刻并不是院中看戏,而是一次洪水中的避难。1986年一场特大洪水没过黄屋村,不少低矮旧民居只剩屋顶露在外面,“大水有两米多高,村民有的躲到山坡上,有的躲到了戏院二层看台上。”大水褪去,戏院安然无恙,说明了戏院建筑之坚固,大戏院作为当时村内最高点成了村民的“救命恩人”。
20世纪60年代,大戏院旁还建起了一个小型甘蔗糖厂,戏院部分地方作为仓库,存放甘蔗和糖料。还作为大会堂,用于给村民做动员。后来做过学校,一至五年级都在这里上课,一个年级占戏院一个角,1984年学校撤离。之后在大戏院门口的广场上放露天电影。
1978年后,这里成为村民办喜事摆宴席的地方。另外,大戏院屋顶放置大喇叭,很早之前大喇叭播放计划生育政策、规划农村建房用地等信息,时不时有粤语讲古节目。如今播流行歌曲、垃圾分类,建设美丽乡村,农技知识等等。
来源 | 广州日报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