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简介
何镜堂,男,1938年4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入选人物之一。
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以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主持设计的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省部级奖数百项,在同行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被誉为“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提出注重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持设计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提振中国文化自信
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东方之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雍容大度,典雅端庄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在国内外取得广泛影响和一致好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记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承负国家公祭重任;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腾起筑梦、扬帆领航”的上合风采和精神;
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中国南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为中国特色文化博览建筑、体育建筑创作做出杰出的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何镜堂主持创作了两百多个大学校区设计,获誉“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何镜堂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
何镜堂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中国工程院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大奖。
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主持的作品有13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创造性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建筑学科发展
何镜堂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2017年在《人民日报》理论专刊刊登《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文章,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引起广泛认同。
以“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指导设计,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何镜堂主持、筹建、建设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技术创新的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直面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何镜堂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学研产”一体化模式,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
何镜堂领衔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
何镜堂至今培养博士、博士后八十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18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成就
何镜堂受邀在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在学生中反响巨大。
何镜堂在世界知名院校进行“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作品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报道称“展览生动再现了中国当代经典建筑的魅力与特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爱心回馈社会暖人心
何镜堂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第一线,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努力激励着青年建筑师以及学生。“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为题的报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何镜堂关注教育,热心公益。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院士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