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银器了解多少?你知道银器的制作工艺吗?这里有一个让你近距离接触银器的机会哦!领略19—20世纪中国生产的‘洋装’银器之美,近距离观察银器制作过程。外销银器的前世今生等你揭开面纱。
“银饰人生——19到20世纪中国‘洋装’银器展”正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厅展出。现场有来自上海历史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所藏的19--20世纪中国“洋装”银器精品百余件套。本次展览展期到8月10日。
在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的,大量白银通过贸易流入广州,为银器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广州历来都是中西文化汇聚地,广州的工匠们善于吸收借鉴东西方不同工艺,并进行传承创新,一段灿烂的外销银器发展史由此诞生。
各位看官,中国外销银器的制作工艺了解一下?
从制作风格上看,外销银器主要分为两大类:18世纪到19世纪初,外销银器主要依据外商来样进行仿制,呈纯西式风格,装饰上多采用鎏金和累丝工艺;19世纪中后期,随着通商口岸逐步拓展,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可和喜爱,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则以西式器形与东方纹饰相结合为特征,制作工艺上更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装饰上呈现满工锤揲、嵌珐琅等技术特征,纹饰繁缛,造型华丽。
制作工序上,一件银器从无到有,主要经历了“化银”、“锻打”、“下料”、“做铅托”、“精加工”、“焊接”以及“洗银”等步骤,其中最能体现银匠技术的,应数“精加工”这一工序了,而纷繁复杂的制银工艺,也由此应运而生。
“精加工”指的是对银器的美工装饰工艺,其中包括了锤揲、錾刻、贴焊、镂空、累丝、鎏金、银胎珐琅、镶嵌等多种工艺,经过精加工后,银器便具有了灵魂和独一无二的个性化魅力。一些地方也将“精加工”这个步骤形象地称作“雕花”。
接下来,我们谈谈外销银器的“精加工”,为大家展示银器身上被匠心赋予的工艺文化。
早期的外销银器在制作上偏好使用鎏金和累丝工艺,使器物的造型纹饰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此时的器型多以外来器样或客人订单图纸进行仿制,呈西式风格,色彩鲜明,造型独特。但在制作工艺上,所采用的这些纷繁复杂的技艺,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手艺。
(广州博物馆藏)
(广州博物馆藏)
以上两件属于早期的外销银器精品,皆使用了累丝和鎏金工艺。
累丝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属于金属工艺中最为精巧的技法。这种工艺利用了银的延展性,将细银片通过小孔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而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难度最高,必须先经过“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进行调和,以此作为塑料,塑成人物、花卉、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然后进行焊接,最后把物象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这样一来,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便得以诞生。为了增加银饰的华丽感,有时候工匠还会在累丝的基础上,加入珠宝或珐琅镶嵌等复杂工艺。
鎏金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是常用于青铜器的装饰手法。而在唐代,则大量运用于银器装饰,当时称为“金涂”。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将成色优质的黄金锤揲成薄片,剪成细丝后放入坩埚中加热烧红,按比例加入水银混合成金贡。然后将混合物均匀涂抹在银器表面,最后将器物放在火上烘烤,在此过程中,水银遇热蒸发,金层则紧紧依附于器物表面,鎏金器便大功告成了。鎏金工艺最大的特点是鎏金层薄而紧密,看不出刻意的人为加工。一些精致的鎏金器甚至会被误认为是真正的金器。但是水银蒸发的过程有毒气产生,在缺乏防护器具的古代,制作鎏金器物时对工匠的伤害可想而知。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近现代的镀金技术所取代。
随着国门的逐步打开,中国工匠打造的银饰流传更为广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喜爱。在银器的制作风格上,“中国风”更浓,在银器装饰上融入中国花卉、人物、动物、建筑等传统元素,19世纪中期形成了满工锤揲的制银工艺特征,纹饰复杂,华丽大气。
银匠在打造银器的加工过程中,大多选择使用复合工艺,例如这樽银奖杯,融锤揲、镂雕、錾刻、焊接、鎏金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装饰极为精美。当中运用到的几种工艺,相互间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正如它身上体现的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一般耐人寻味。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首先,银器上运用的锤揲工艺充分利用银的柔软质地和延展特性。事实上,锤揲是绝大多数器物成型以前必须经过的工艺过程,又称锻造、打制。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敲打使银料逐渐伸展成片状,再利用工具反复捶打出各种装饰花纹。一些形体简单、较浅的器物可以一次直接锤制而成,而较为复杂的器形则需要先将各个部分分别锤出,然后将各部分焊接在一起。用锤揲方式打造银器的优点是耗料少,省时,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因此在打造如银一般质地较软且较为贵重的金银器制作中较常使用锤揲方式。
錾刻是一种在器物成型以后对其表面进行加工装饰的工艺,实际上可细分为“錾”和“刻”两种技法。从某种角度来看,錾也可以看作是锤揲工艺的一种,因为錾是利用形状各不相同的錾头或錾刀,通过打击,在银板上打出各种凹痕,属于无屑加工;刻则是利用各式刀头,直接与银板接触,在面上刻出图纹,属于有屑加工。通过“錾”可快速获得重复性的图案,通过“刻”获得的图案则更为精细多变。
再如奖杯上同时运用的镂雕技术本属錾刻,是指利用坚利的工具錾刻掉设计中需要去除的部分,形成镂空的纹样。生成的纹样也可进一步细分为阴阳两种纹样,阴纹指由已剔除的空洞形成的纹饰主体,阳纹则指由实体雕刻而成的纹饰主体。在以上的银奖杯中尚未能完美展现镂雕工艺的特征,因此,我们来看一看以下这座造型精美别致的紫檀木座银钟。时钟周围镂雕满屏菊花纹,底部镂雕带翼双龙作支撑,两侧银柱子运用了錾刻工艺,呈现双龙戏珠状纹样。
从17世纪西方传教士带来我国的第一座自鸣钟起,广州作为自鸣钟登录的第一站,本地的能工巧匠通过学习,制造出具有浓厚中式风格的特色钟表。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近代以来,银器的使用早已打破了阶层的限制。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到中国旅居生活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伴随他们而至的,还有西式的生活礼仪习俗,中国人的生活受其影响,也引发了一场使用银器和佩戴银饰的社会风尚。至于银器的装饰工艺,也随着银匠的流动和银楼在全国各地的遍地开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如广东银器,主要采用锤揲浮雕工艺,俗称“广东工”;上海银楼擅长錾刻工艺;北京则以不透明珐琅、掐丝、镶嵌等复合工艺见长;四川成都以累丝多见......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在银器产生与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银匠创造出多种制作银器的工艺技术,为我们留下来的,不仅是一批银光闪闪的银器佳作,更是一笔独具匠心的文化财富。这些手工艺者们绝大多数都不会出现在史料当中,但是他们精益求精、求新进取的匠人之心,都值得我们尊敬。(文 / 谭佩仪)
来源 | 综合广州博物馆
责编 | 龙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