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以蚊治蚊”试验登上了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吸引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原来“以蚊治蚊”试验的第一个田间试验基地就在南沙,而且投放试验的2年间,野生蚊子数量锐减90%左右!
英国当地时间7月18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线一篇论文,报告了一项在全世界备受关注的中山大学“以蚊治蚊”田间试验结果。
文章摘要指出,结合两种改造蚊子的技术,在中国广州南沙沙仔岛试验现场,他们将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一种蚊子的种群“几乎完全消灭”。
公布的实验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在释放蚊子的沙仔岛,相比对照地点,野生蚊子数量锐减90%左右。
2014年10月, 经过实验室内的小规模成功,以及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论推演后,研究团队经农业部批准,展开了“以蚊治蚊”的开放式田间试验。
研究团队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疾控中心合作,选择了两个相对隔离的小岛,从2015年开始投放大规模培育的“绝育”蚊子。
2015年,首批“以蚊治蚊”的沃尔巴克氏体蚊子在沙仔岛上释放▼
在2016年和2017年,蚊子的繁育季节,每周、每公顷有16万只既受过三重细菌感染又受过辐射的白纹伊蚊登场。在随后的时间里,科学家们每周监测蚊子卵的数量和成体雌蚊子的数量变化。
根据《自然》发表的相关文章,控制效果十分喜人!持续两年,在释放蚊子的试验点,相比对照地点,野生蚊子数量锐减90%左右!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两个试验点野生型成年雌蚊的平均数量减少83%~94%,长达6周内都侦测不到任何蚊子。种群遗传学分析显示,其他的蚊子可能是从研究地区之外的地方随着人类活动迁移进来的。
在7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中,论文作者、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表示,目前奚志勇团队已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合作,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城市内的城中村和高楼区域。为了应对城中村的复杂环境,团队使用无人机作为释放工具。
他们发现,使用无人机释放可以快速且有效地达到对白纹伊蚊的压制效果。当前,奚志勇团队正在研究如何使释放的白纹伊蚊能够在垂直空间内产生良好的压制作用。
对于使用这个方法消灭蚊子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疑问,奚志勇表示,他们的方法仅针对白纹伊蚊,对其他绝大多数的蚊种没有影响。
另外,研究提到的“清除”,是指在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把正在传病的蚊子清除,并不会控制野生环境中的白纹伊蚊。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丰介绍,清除蚊虫滋生地、使用杀虫剂以及采取环保有效的新技术手段都是应对白纹伊蚊的策略。
其中,通过释放感染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来压制自然界蚊虫密度的方法已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中证明有效,对整个防控工作有积极意义。
目前,研究团队希望运用这项技术制成微生物杀虫剂,奚志勇表示,这项技术正在寻求农业部门的批准。(罗瑞娴)
白纹伊蚊,也被称为亚洲虎蚊,属于双翅目蚊科,源于东南亚,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常见蚊种。白纹伊蚊既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蚊子,也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它可以传播很多病原体,包括登革热、罗斯河病毒和西尼罗病毒。
白纹伊蚊多滋生在居民点及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碗、破瓶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树洞、叶腋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轮胎积水更是这种伊蚊最普通的滋生场所。
白纹伊蚊的卵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和生命力,容易被携带传播,使得白纹伊蚊能够侵袭入新领地,并发展为优势蚊种, 成为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已从起源地亚洲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
来源 | 广州南沙发布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