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垃圾“变身”玩具引担忧?行业呼吁建可追溯系统
2019-06-30 23:47 羊城派 原创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已在全国范围类开展了医疗机构可回收物中塑料制品回收利用试点,共评选出17家试点企业

文/图 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去年7月,羊城派记者历经2个多月暗访推出的“医疗可回收物出路调查”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今年“3·15”晚会上,一些地方企业将医疗垃圾被制作成玩具被曝光,让医疗垃圾的去处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6月29日-30日,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主办的2019年医疗机构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循环利用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崔燕透露,该会已在全国范围类开展了医疗机构可回收物中塑料制品回收利用试点,共评选出17家试点企业,旨在促进医疗机构可回收物规范化回收和利用。

记者了解到,广东有一家企业在试点企业名单内。

6省试点分类4年 减少逾1800吨医疗废物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院感质控中心副主任单淑娟介绍,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于医疗废物的管理,应该是要分类的。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家卫计委就已发文明确要求医疗废物分类;2017年,国家卫计委等8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医疗机构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单淑娟透露,2012年-2015年,我国在6个省20家医疗机构开展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医疗垃圾分类试点,成效显著,共减少医疗废物产生量1841.94吨。

调查:医疗垃圾“去处”不明朗

尽管国家层面早已发文明确要对医疗机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但现实中医疗垃圾的去处却令人“触目惊心”。

医疗垃圾,针管、注射器、一次性输液瓶、输液袋等等,流入“三无”小作坊,直接被破碎回收;黑作坊里雨水药水横流、味道刺鼻,处理完的塑料成品不知流向…2018年,羊城派记者历时2个月暗访,于7月底推出了“医疗可回收物出路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了省政协委员重点关注还形成正式提案。

该提案得到了省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但医疗可回收垃圾目前确实存在无法监管的难题:广东省卫健委在答复省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只能对医院进行严格要求和监管,对于医疗垃圾被回收企业制成塑料颗粒后的去向无法监管。省生态环境厅也表示,生产出来的塑料去向哪里,环保部门无法监管。

那么,这是否又成了“无解”的命题?

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崔燕透露,该会去年开始已在全国范围类开展了医疗机构可回收物中塑料制品回收利用试点,共评选出17家试点企业,旨在促进医疗机构可回收物规范化回收和利用。然而,这17家试点企业覆盖情况仅占市场总量的10%,医疗可回收工作任重道远。

担忧:医疗垃圾被送往非法回收企业

广东康卫士医用包装容器有限公司(下称康卫士公司)就是试点企业之一。康卫士公司董事长胡明恩告诉记者,该公司对医疗回收物制作成塑料颗粒的生产能力能达到2100吨/年,但全省需要回收的医疗垃圾却高达7000-8000吨/年,“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垃圾被没有资质的非法企业分食。”

胡明恩表示,医疗可回收是一个“流水作业”,从医院到回收企业再到生产制作成能再利用的产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且规范,“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将一半的投入(过千万元)都用在了环保环节。”

胡明恩坦言,不少医院在医疗垃圾分类上做得并不好,棉签、纱布块甚至卫生棉等都被夹杂在医疗垃圾中,然后被送到了回收企业。“我们对这种情况会拒收,并要求医疗机构重新分类后才能回收,但却不能保证,一些医疗垃圾被送到了没有处理危废资质的回收企业,后面的处理则不堪设想。

胡明恩的担忧不无缘由。在省生态环境厅在答复省政协委员的提案时也指出,在环保部门处理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医院没有将一些医疗废物从医疗垃圾中分出来,就被送到了回收企业。但是回收企业没有处理危废的资质,就导致产生违规行为。

呼吁:建医疗废物智能化回收可追溯系统

此次高峰论坛上,几家医疗可回收试点企业代表也呼吁,构建更加严格的回收体系,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按照环保、安全、卫生“三同时”要求,推动医疗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企业完善环评、立项等报批手续,防止未批先建,未验先投。

他们建议,应用医疗废物智能化回收可追溯系统;核定企业回收价格,防止“小散弱、脏乱污”回收企业挤压优质企业,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