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恶性抢生源 “明枪暗箭”只为“招到好学生”
2019-06-28 09:40 光明日报
“恶性抢生源”为何屡禁不绝?

6月23日,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省前1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会获得50万元对外交流教学金,含20万元新生奖学金;全省前3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获得20万元额度的对外交流奖学金。

记者从多个信源获悉,6月24日,教育部向浙江大学发出《关于请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的函》,浙大除了重金招揽考生之外,教育部还监测到,招生组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传播上述奖励措施。这份盖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章的函件称,根据高校招生工作“30个不得”禁令,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教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对此,教育部要求浙江大学查实有关报道,立即纠正招生宣传行为。

截至6月25日,高考成绩已经全部公布,31个省份高考分数线划定。在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高分考生又成高校之间的争抢对象。近年来,为何“恶性抢生源”事件屡禁不绝,考生们到底该怎么填?学校又该怎么招?

考生和家长在咨询会上了解高校招生信息 资料图/新华社发 张驰 摄

“神秘的”招生宣讲组

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对于正在招生的高校而言,何尝不是一场较量。在各大招生咨询会现场,来自不同层级高校的招生老师“摆摊设点”。面对考生、家长,他们提供咨询,而对学校来说,他们“身负重任”。

北京某所财经类院校招办老师向记者坦言,往年该校几乎从未派出招生宣讲组,但是由于被上海一所同类型大学“挤压严重”,导致近年生源质量下降,出现了该校在广东省的最高录取分数线,竟然与上海这所同类型大学在该地最低线几乎持平的现象。他们被逼无奈,不得不组织十余个招生宣讲组,奔赴重点省份进行招生宣传。

“一到招生季,不仅是招办,整个学校的神经都会紧张起来。”北京一所高校招办老师曾刚告诉记者,每次派出的招生宣讲组都是由各院系抽调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组成。曾刚介绍:“学校招办会给他们指派硬性任务,根据每年最终录取学生的成绩排名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他们完成了硬性任务或者超额完成,招办会给这些学院和老师一些相应的奖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国外高校在华招生的冲击,在日益国际化、激烈化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优质生源越来越稀缺。曾长期从事招生工作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发现,争抢生源的学校一般实力相当,抢到好生源,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源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能够维系大众对该学校实力的认可度。“大家往往习惯用招生分数线直观判断学校实力,好学校招生分数线就高,差一点的学校就低。”

“明枪暗箭”只为“招到好学生”

6月24日,广东高考成绩公布的当天深夜,间隔不到15分钟,广东省理科成绩前五十名考生苏亮的家人就接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组老师陆续打来的电话。

主动电话联系、承诺录取专业、砸重金吸引,甚至公开互撕,在这场竞争中,一些学校招办使出了浑身解数,所有的“努力”,只为了“招到好学生”。

记者联系到正在浙江省进行招生的某名牌大学招办老师刘红,“这几天跟上了发条一样,非常忙,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她向记者透露,“按照全省高考的排名,我们会根据往年我校招生情况,跟考生们一对一分析,他们报考我校心仪专业上线的可能性。如果分数足够,我们会口头许诺,以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放心填报。”

事实上,每年高招之前,教育部都会提出严肃的纪律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控制。

“浙江大学用巨额奖金吸引考生只是常见的手段。而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刘红还向记者透露了更为隐蔽的手段,“很多招生人员都会冒充他校招办人员编造谎言,发信息、打电话告诉考生,今年填报该校的意愿考生增多,无法满足考生就读心仪专业的要求,告知他不要填报这个学校。这个骗局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希望考生能够转投到招生人员实际所在学校。”

“由于招生咨询专业性很强,几次接触下来,家长和考生都很信任我们,但是,很多人却利用这种信任玩起了花招。”刘红无奈地表示。

“名校用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潜质与综合素质无关的附加条件吸引学生,短时间内的确能获得更好的生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认为,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名校选择生源基于学业表现、学术潜力与综合素质的标准,也违背学生选择名校出于自己学术表现、专业兴趣与综合素质的标准。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高校会“被胁迫”参与到这种恶性竞争中来,严重影响正常的招生秩序。

从招“分”到招“人”

6月16日,汕头大学决定将以2019级至2022级本科生为对象,实施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计划,该计划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在汕头大学设立的专项奖助学金。

有人认为这是利用“新生高额奖学金”抢夺生源的做法。但是,楼世洲解释,“恶性抢生源”针对的只是高分生源,而又过于强化“唯分数论”,其目的是“抢”高分学生。汕头大学这一举措并不是针对高分学生,而是面向所有考生,与“恶性抢夺生源”有本质区别。

“生源”是大学的“原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抢生源”是高等教育开始形成优化机制的体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表示,今天,需要警惕的不是“抢生源”,而应该反对以“唯分数”的方式抢生源,鼓励以多元评价的方式抢生源,鼓励通过科学、可靠、有效的评价手段抢生源。

“大学之间的生源竞争很普遍,也很正常。”楼世洲介绍,国外的一些顶尖大学通过鼓励学生来校园参观、参加暑期课程,或由在校生志愿者提供咨询和帮助来吸引考生,而对于奖学金的发放早已公示在招生简章之中,这样就杜绝了利用不当手段造成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关系。

“从理论上讲,报考过程应该是一个学校与家庭共同为考生获得相对最优的发展机会的过程,不是一个让家长和考生因短期物质利益而在学校上做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过程。”秦玉友建议,高校应该通过展示整体实力、办学特色与学校声誉来吸引考生,通过客观、系统、全面的招生宣传,准确地向考生传递学校各专业的信息,让家长与学生在信息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实际上,高考招生更考验高校的能力。”(陈鹏)

来源 | 光明日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