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廖培金
图/通讯员供图
按照民政部统一部署,6月19日,广州市6个救助管理站同时举办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旨在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救助服务,并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救助法规政策。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展示有救助宣传展板和救助公益宣传短片。人大代表、机关团体代表、社区居民、社工志愿者等80余人先后走访了接待区、生活区、反家庭暴力庇护室、教育室、观察室等功能区,与临时求助的受助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政府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临时遇困人员提供的兜底救助政策。
当天,广州市救助管理站、花都区救助管理站、从化区救助管理站还分别在广州火车站、广州北站广场、从化区河滨公园等地开展业务宣传、政策解答等救助宣传工作,使“开放日”活动走出机构,走进市民,同时让更多群众了解寻亲工作并支援参与。
据介绍,近年来,为了助力滞留受助人员早日返回家乡,广州市救助管理机构通过完善救助寻亲政策,健全寻亲服务体系,强化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开展全市专项寻亲行动,采取“集中办公、分区包干”的方式,定人、定点、定时间、定标准,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报刊、电话等传统手段,与DNA比对、指纹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以及今日头条、抖音等“互联网+”技术相融相合,受助人员身份核查和甄别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通过科技手段协助滞留人员核实到家庭信息的就达到300余人。
另外,市区分站积极搭建社会化寻亲平台,与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尚丙辉工作室、启智服务队等社会机构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定期联合开展心理辅导、文娱活动以及街面送清凉、送温暖活动。目前,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联动互补型救助模式已初步显现。
今年“开放日”,为进一步深化专项寻亲活动,加强合作交流,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共同打造了“智慧寻亲”平台,签订建立信息查询比对反馈机制协议,同时为助力寻亲作出突出贡献的的公安机关、社会组织、爱心协会予以表扬。
【寻亲个案】
案例一:流浪30年老人终于踏上回家路
近日,流动救助服务队护送一名70岁的老人张某到市救助站。送来时,他没有身份证,也没有亲属。
为尽早核实身份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信息推送到“今日头条”和“全国救助寻亲网”,通过驻站警务室进行户籍核查,同时安排业务骨干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敞开心扉,回忆往事。原来老人离家已有31年,只记得家在南某镇,有一个儿子,在儿子10岁左右和妻子离婚后就没有再联系了。
了解情况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始根据其提供的线索着手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但由于老人情况比较特殊,已有30多年流浪在外不在家乡,联络核实过程十分困难。
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不懈地努力,当地民政部门终于核实到老人的身份信息,提供到其身份证号码以及户籍地社区信息,联系到其亲属,并通过照片得到亲属及前妻确认其身份。
老人的儿子、侄女及侄女婿一行三人驱车从重庆出发赶来广州。经过二十多小时连夜赶路,31年未见的父子终于在市救助站咨询接待大厅重逢、相认。
离开救助站的时候,老人表示,“没有救助站,我估计死在外面也没人知道,更不敢奢想还能回家与家人重新团聚,非常感谢救助站。”
案例二:六旬老伯表达不清,多次辨别口音终找到其家乡
62岁的受助人员邓某,因在天河区翠湖山庄附近流浪被临时救助,由于其表达不清,逻辑混乱,反复述说湖北、湖南地址,也曾提及四川、广东、香港地址。口音混杂,言语混乱,无法提供明确的地址和亲属信息。
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多次与湖南、湖北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联系核实,均查无此人。工作人员通过“今日头条”、报纸媒体等刊登寻亲启示,联系公安协助进行DNA比对、人像识别,联系志愿者团体实地走访查询,仍然无法核实其身份。
针对邓某表达不清的情况,工作人员联系了志愿者团体协助再次辨认其口音。同时,分别找到了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的工作人员与邓某反复进行交流。综合上述询问辨认结果,结合邓某刚提供的地址信息和地图位置信息综合研判,最后确定邓某可能是四川人。
工作人员立即更新“今日头条”的“寻亲信息”,增加了推送四川,并联系了四川不同地方的同事协助询问。通过整理筛选、综合分析,终于得出原资阳市的一个村高度符合邓某的叙述。
经逐级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最终核实邓某身份信息,并获得其家属的联系方式。随后安排邓某与亲属视频通话。与亲属视频通话中,邓某有了明显的改变,甚至有点“喜于言表”,返乡意愿明显提高,但在日后的照料上存在现实困难。
对此,工作人员与站内社工分别在政策介绍和情感支撑两方面给予家属支持和鼓励,告知家属可以通过当地户籍政府具体办理低保等政策支持,协助家属减轻现实负担和心理压力,并希望救助站可以护送邓某返乡。今年5月6日,在救助站护送下,邓某成功返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