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神探|张豪
色彩斑斓的满洲窗、趟栊门、雕花栏杆……当神探走进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一种雅致的西关风情扑面而来,这里是广州第一个微改造的历史文化名街,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典范。
在永庆坊内绿树成荫的中庭花园里,神探看到,一所房子门前倚靠着“广州咏春荟”的牌匾,门前摆放着木人桩,过道墙上贴着咏春历史海报。
2016年底,岑兆伟将“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带到了恩宁路永庆大街。作为重要传承地之一,他与兄弟岑迪斯在此齐力传扬父亲的“广州咏春”。其父岑能是广州咏春拳宗师,师承佛山咏春名师张保、阮奇山,人称 “广州咏春之父”。
由于《叶问》电影和李小龙引发的佛山咏春热,其实,广州咏春也是主要源流之一,在广州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
那么广州咏春有什么过人之处?一起来随神探去看看吧。
广州咏春的身世源流
根据《广州市志》卷十五第 22 页载:咏春拳相传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师所创。后传至福建严咏春及其夫梁博涛。取名为咏春拳,后他们到广东南雄设馆授徒。
广州咏春名师岑能与叶问,同宗同辈,都是咏春宗师梁博涛的传人。据介绍,广州咏春大抵是从严咏春、梁博涛、陆锦、高佬忠、冯少青到阮奇山、张保、岑能支系为代表;另一支佛山咏春则从严咏春、梁博涛、黄华宝、梁二娣、梁赞到陈华顺、叶问支系为代表。
岑兆伟介绍,咏春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广州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十三行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人文荟萃,咏春的起源就在于此,后传至佛山成名。
“咏春拳比较小众,多数是富家子弟学,一对一教授,从不开武馆,又称‘太子拳’,所以在当时只能是小范围传播。”岑兆伟说。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岑能大师将咏春拳从佛山带到西关,在多宝路等西关地区授徒设馆、从医,“医武同源,当时讲究的是悬壶救世。所以我父亲基本上是白天行医,晚上授拳。“岑兆伟说,父亲使广州咏春拳开枝散叶,徒弟遍布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咏春出手求变 发力含蓄
据了解,岑能咏春体系包括小练头、沉桥、标指、木人桩功法等。
"我们咏春是内家咏春拳,最讲究的是出手求变,刚柔并济,借力打力,发力含蓄,攻守相备,比较灵活实用。"
年过六旬的咏春拳师吕钊洪对神探说道,他自幼习武,也曾跟随岑能学艺,他认为这是广州咏春拳与其他咏春所不同之处。
“我父亲集结了几位大师传授的咏春精髓,形成其独有的风格,创立了岑能咏春拳。“岑兆伟说,在广州咏春界,从1946年岑能到广州,直到2002年他离世前,岑能咏春都是强势,有始于冯少青,盛于岑能之说。
在采访中,两人还向神探演示了一遍广州咏春拳的子午中线打法。拳头可内旋、外旋,但始终以一条直线击中对方。“咏春拳讲究力度、距离和时间三点,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吕钊洪说。
“学好武术不容易,学好咏春更不容易。“岑兆伟说,咏春要求眼睛、手、耳、腰、脑等同时动起来,对身体大脑训练较为有益。
此外,咏春拳还要求左右手配合,一般对左右手平衡训练也有益。
传承南粤武学文化
之所以在永庆坊创办“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 岑兆伟解释,自己从小在西关长大,这里是一个有历史沉淀的地方,能较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是发展广州武术文化一个很好的基地。
荔湾成了广州咏春拳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地点,这里留下了广州咏春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如何传承与传播广州咏春文化一直是岑兆伟多年思考的问题。
“此次咏春(西关)进入广州非遗项目,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推广广州咏春文化。我们也一直倡导武术进校园,每次报名学咏春的人数都很多。”岑兆伟说,一般提倡12岁开始学习咏春,可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年龄更小的也可以学习。
西关永庆坊,曾经的粤剧、红船咏春功夫文化的发源地,岑能宗师大半个世纪咏春生涯的所在地,如今,又重新焕发咏春文化的城市记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