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神探|李焕坤 陈秋明
生活在广州的孩子们,下面这个场景可能很熟悉——
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的狮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
随着鼓点变密集,狮子跳跃、翻滚、攀爬,引来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这便是广东醒狮,看似随处可见,并不特别,殊不知,早在2006年,广东醒狮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在公示的广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神探发现海珠区和花都区的广东醒狮入选扩展项目。
2011年,广东醒狮(从化鳌头醒狮)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广东醒狮(荔湾醒狮)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2015年,广东醒狮(越秀醒狮)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可以看到广东醒狮非遗朋友圈越来越大啦!
那处于公示期的海珠醒狮和花都醒狮有什么过人之处呢?神探决定去看看~
海珠醒狮高杆青独树一帜
“擦下汗吧,头发都湿了。”陈红武对着刚打完一套拳法的邓锦钊说。
70岁的邓锦钊和65岁的陈红武是当前海珠区广东醒狮(黄飞鸿狮艺)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见面后,神探都不敢相信两位神采奕奕的师傅竟是古稀之年。
更让人惊讶的是,两人是同门,后成夫妻,一人舞狮,一人击鼓,默契十足,拿下无数奖项,后来又一起从事醒狮传承工作,堪称醒狮界的“神雕侠侣”。
戳视频——
当听到神探询问,海珠的广东醒狮有何特色,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向神探介绍起来。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黄飞鸿首创女子舞狮打鼓之先河。“以前女性地位低,舞狮一向是男性的活动,但黄飞鸿的妻子莫桂兰及女弟子邓秀琼的狮艺表演出神入化,享誉省港”。
黄飞鸿第三代传人黄玉珍更尽得狮艺真传,并不断创新,自成一格,有“岭南女鼓王”之誉。
“我师承黄玉珍,如今是黄飞鸿派第四代传承人,海珠精英武术龙狮会首席鼓手。”陈红武说。
陈红武介绍,黄飞鸿狮艺对鼓手的站桩有明确的规范,男站四平马,女站子午马,很多狮队没有这个规定。
鼓手除了要有娴熟的击鼓技术,还要灵活应变,与舞狮者始终保持感情的交流与默契,甚至巧妙地用鼓点弥补舞狮者动作的失误而不为观众察觉。
陈师傅刚讲完,邓师傅就补充另一个特点——黄飞鸿派醒狮高杆青独树一帜,处于省内同行领先水平。
邓锦钊解释,黄飞鸿派醒狮高杆青是狮头、狮尾两人同时攀上高杆(6米和10米),强调狮子的整体形象。
二人紧密配合,舞狮头者单手擎托狮头,另一只手扶杆(不露头),狮尾紧跟节节上攀至杆顶,同时做出高难度、惊险的动作。
“现在很多醒狮表演采高青(6米左右高杆)大多是‘狮头’一人,双手穿狮头扶杆露头爬上杆顶,狮尾披被由其他人用长竹(铁杆)撑起,跟着狮头转。”
花都醒狮吸收多地特长
说完了海珠区广东醒狮(黄飞鸿狮艺),我们来说说花都醒狮。
神探找来颇具花都醒狮代表性的新华街新华村大唐边徐馆醒狮队队长徐永路采访。
44岁的徐永路是花都区新华村大唐边村人,中学期间加入花都区新华村“大唐边徐馆醒狮队”做学员,并掌握南狮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套路。
1999年参与花都区新华街“大唐边徐馆”南狮教练工作,1999年接任花都区新华街“大唐边徐馆”领队总教练工作。
徐永路介绍,传统的醒狮表演中,大鼓以“三、五、七星鼓”为主,“星”又称为“节”或“点”,一星为一拍,若干星组成为一段。
一般“三、七星鼓”每段有3或7个节拍,频率较慢、节奏明显、力度刚劲,适合舞以洪拳为根基的醒狮风格。
但有个不足之处,即在狮子上桩之时,动作比较流畅,需要紧密的鼓点去衬托,使用传统的“三、五、七星鼓”跟不上节奏。
“我就根据我看的马来西亚的醒狮视频,以及在港澳交流时的经验,引入了马来西亚特色的鼓路和十八路鼓点的套路,融合在一起适应狮子的动作特点。”
徐永路说,“此外,我认为技艺能一直流传,离不开创新。因此为了增加南狮的精彩程度,花都醒狮还融合了北狮的跳跃。”
虽然两者各有特色,但无论是海珠醒狮还是花都醒狮传承人,都在为广东醒狮的传承而奔走。
邓锦钊、陈红武从事醒狮文化传承与教学工作五十多年。他们多次带领团队进行广泛的醒狮文化艺术学习交流;每周几次到各传承基地(学校)传授醒狮(舞龙、武术)技艺,推广醒狮传统文化,辅助学校编撰醒狮校本教材和体育大课堂课间操武术与群狮动作的设计与教学。
徐永路跟自己的助手则多次到广州市各条村和社区学校等单位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南狮技艺传授给各位学员,在年轻一代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弟子达两三百人,年龄最小为4-5岁。
为适应学生的时间,每周五和周六训练,放假时基本每天都有训练,而每个月会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外出表演或比赛。
醒狮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关舞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象人,即包含舞狮人。
在三国时代的民间喜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上就出现了简单的舞狮,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百姓节日里较为固定的仪式,即所谓“辟邪狮子”。
明清时期,民间舞狮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
南狮泛指流传于南方的舞狮,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南狮以广东醒狮为代表,起源于广东南海,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