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质疑课本“后羿射日”,给教材编者上了一课
2019-06-15 11:43 新京报
教材编写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孩子,要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尤其是要尊重逻辑和常识,这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基本遵循。
课本图片

最近,一位来自福州的8岁男孩发现,在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关于《羿射九日》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接下来却是:“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

小学生纳闷了:既然“江河水被蒸干了”,那么羿又怎么“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小学生妈妈答不上来,发到朋友圈求解,众人调侃。不过,仍有人试图焊接这个逻辑:蹚不成水,也可以蹚草。河里没水了,应该会长草。

嗯,按照这个解释,结合语境,情景似乎是这样的了:羿蹚过九十九“条”大草原,来到东海边……是不是顺便也可以把神农尝百草的活儿干了?

据《山海经》《淮南子》等相关文献记载,并未有蹚九十九条大河一说。显然,蹚河一说,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一眼就被小学生识破了。一句话:不走心。

神话虽然是传说、是故事,其中有许多杜撰成分,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也要讲究基本逻辑,避免出现硬伤。而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显而易见的漏洞,其实是不该出现的。

让孩子们了解神话故事,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此外,通过这些神奇瑰丽的故事,也可以呵护孩子的童真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认知教育。

但比起文采或故事的奇幻性来说,“符合逻辑”显然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要求。一篇“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或许还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因此,为了文采而放弃逻辑,在我看来是削足适履。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小学读物没必要那么较真。其实越是针对小孩子的教育内容,越是要精益求精,越是要费心策划、制作、完善。因为对如同白纸一样的小孩子来说,最初的记忆是深刻的,是难以矫正的。如果因为教材或教辅的粗陋误导了孩子,这种不良影响是长久的、潜移默化的。

而逻辑更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认知基础。如今,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对信息的判断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逻辑——依靠逻辑去分辨真假、寻找原因、预想后果等。越是长大,运用逻辑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立意识、质疑精神就显得越发重要。

也正因为此,这位勇敢质疑教材的小朋友,也给编者上了一课:教材编写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孩子,要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尤其是要尊重逻辑和常识,这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基本遵循。

来源 | 新京报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