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穿越新中国70年光影隧道,看看当年“IP”大片
2019-06-14 15:10 文汇报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了“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展映单元,汇聚了14部电影,和观众一起通过大银幕重温新中国走过的70年风雨路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5日至24日举行,不久前的开票日,“秒光”系列中,1960年代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占据一席。那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经典作品,上集于1961年公映,下集于1964年完成,总长114分钟。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胶片会老迈,但经典常青。

这部堪称里程碑的作品,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审美,也在累计走向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构筑了世界范围对动画“中国学派”的想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此特别策划了“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展映单元,汇聚了14部电影,和观众一起通过大银幕重温新中国走过的70年风雨路。

这是对新中国经典电影的回望,每一部都是中国电影史值得收藏的一页;这是对新中国70年伟大历程的回眸,光影定格了中国人民携手共进、砥砺前行的征程,大师们以独特的美学视角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7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在光影中回望初心,礼赞新中国,更祝福新时代。

《建国大业》海报

老片曾为吾土吾乡传神写貌
为今天和未来留下不可复制的时代脚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是什么?除了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谢晋还有哪些“非典型”作品?

虽然寥寥十多部影片绝不可能穷尽新中国电影的70年宝藏片库,但一些问号,倒是可以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一一拉直。14部精选国产影片曾为吾土吾乡传神写貌,也在今日打开了我们重温新中国70年的时光隧道。

“三毛”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留有深刻印痕。张乐平笔下的漫画主角跃出纸面,昆仑公司把项目交付给两位年轻导演赵明和严恭,又借来音乐家王云阶的八岁儿子王龙基,影片的主创就组成了。

剧组不够资深,服化道也仅能处于“手工作坊”的年代。三毛标志性的蒜头鼻是导演们用泡泡糖捏成的,脑门上的三根毛则由橡皮膏裹住铜丝制成。

剧组从1949年4月开拍,在不断收到国民党反动派恐吓信的情况下坚持拍摄,至上海解放前夕完成制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他们为此立刻补拍了三毛参加解放大游行的结尾。当年12月,影片公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

1957年,《羊城暗哨》登上了大银幕,影片取材于1952年广州市公安局破获的“羊城第一案”,讲述公安人员潜入反动分子内部,粉碎了反动分子阴谋的故事。

站在艺术的角度,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角色的塑造,无论是冯喆饰演的英俊帅气、沉着果断的公安战士,还是狄梵、梁明等留下的百变特务形象,都成为中国影史的独特记忆点。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影片因为实地取景拍摄,无意间记录下了上世纪50年代广州的市容市貌,带着“不似纪录片的纪录感”。

每一部经典都经历创作的艰辛
成为中国电影史值得收藏的一页

光影记忆留下时代经典,其中既有黄佐临、郑君里等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之作,也有谢晋、黄蜀芹、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和黄建新、贾樟柯等第五、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同时,观众也得以再次从几代表演艺术家的银幕风采中,看到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无数普通人的形象。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拍摄了若干部献礼片,《聂耳》是其中之一。尽管音乐家本人英年早逝,尽管他只在上海生活了短短五年,但短暂的相逢碰撞出了水击石鸣的声响——《义勇军进行曲》。

故事的主线很清晰,不想,导演郑君里让已过不惑之年的赵丹出演20多岁聂耳的决定,却在一开始遭到众人齐声反对。

郑君里力排众议,这才有了此后赵丹的“演技大赏”。他那充满激情和爆发力的表演不但征服了中国观众,还荣获1960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传记片奖,成为赵丹表演生涯里的一个里程碑。中年演员如何成功扮演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角色?这部电影里有最好的答案。

1956年,陈西禾和叶明将巴金小说《家》搬上了大银幕,影片所述封建家庭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当时社会大众的昂扬情感颇为投契。

1983年,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女性代表黄蜀芹接过了作家张弦的剧本,那是后者根据王蒙小说《青春万岁》改编的剧本,两年时间无人问津。黄蜀芹接手后,揉进了自己在女校的生活经历,再经过一批年轻女演员充满活力的表演,上世纪50年代北京女七中高三学生的青春洋溢穿透了大银幕,也在改革开放之初朝着人们心底投去一道光。

如果以今天对于“IP”宽泛的定义来衡量,《家》和《青春万岁》两部电影因为非原创剧本,大约也能大而化之地套用一句“IP改编”。

《青春万岁》海报

可为什么这两部影片都在此后成为了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携手而成的经典?更值得一问的是,《家》一片中集结了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黄宗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评选出的“新中国电影二十二大明星”,堪称一部众星云集的作品。可为什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奉献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而没有沦为银幕上一闪而过的背景板?

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创下了迄今都难以撼动的市场传奇:上映一周票房过亿元,观影人次超四亿。彼时,江西作家毕必成只花五天时间就一蹴而就写成了《庐山恋》剧本。

黄祖模导演将其加工为一部浪漫满山又不失家国情怀的风光片。影片镜头不但摄录了庐山的大美风光,张瑜的多变“行头”更惹人关注。片中,她总共换了43套衣服。为了拥有一件“同款”,在那个没有手机或者时尚公众号的年代,姑娘们和裁缝师傅为了驳样反复跑进电影院。

  《庐山恋》剧照

近40年过去了,爱情片的山水风光抑或演员们的个人服饰秀,似乎都无法再激起观众的热情。今天的观众眼界更广,也更挑剔了。但这部电影仍在庐山的一家电影院里循环放映,仍在不断刷新着“单一电影院上映最久”以及“单部影片观影人次最高”的两个纪录。

那一句“I love my motherland”,在今天仍然激荡观众的心怀。(宗雯 王彦)

“光影记忆·时代经典”14部展映影片速览

◆《三毛流浪记》

导演:赵明、严恭

1949年

看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根据张乐平经典漫画改编

◆《家》

导演:陈西禾、叶明

1956年

看点:改编自巴金名著《家》,汇集了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黄宗英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

◆《羊城暗哨》

导演:卢珏

1957年

看点:经典反特片,根据真实的“羊城第一案”改编

◆《黄宝妹》

导演:谢晋

1958年

看点:黄宝妹自己演自己的纪录性艺术片

◆《聂耳》

导演:郑君里

1959年

看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拍摄的献礼片之一,赵丹表演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霓虹灯下的哨兵》

导演:王苹、葛鑫

1964年

看点: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将同名话剧改编成电影

◆《生活的颤音》

导演:滕文骥、吴天明

1979年

看点:两大第四代导演的处女作

◆《庐山恋》

导演:黄祖模

1980年

看点:1980年代第一对国产电影银幕偶像

◆《陈毅市长》

导演:黄佐临、傅敬恭、罗毅之

1981年

看点:艺术再现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的一年,魏启明的表演神形兼备

◆《青春万岁》

导演:黄蜀芹

1983年

看点:根据王蒙同名代表作改编,上世纪50年代北京女七中高三学生的青春洋溢穿透大银幕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看点: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建国大业》

导演:韩三平、黄建新

2009年

看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172位明星零片酬客串演出

◆《高考1977》

导演:江海洋

2009年

看点:回顾1977年12月10日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性时刻

◆《海上传奇》

导演:贾樟柯

2010年

看点:贾樟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度身定做的上海题材纪录片

来源 | 文汇报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