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何晶
6月11日,白玉兰纪录片大师班在上海举办。美国纪录片制片人马克·爱德华、中国纪录片导演及电影学硕士生导师傅红星,NHK执行制片人、导演小谷亮太等作为主讲人分享了当下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马克·爱德华谈联合制片
作为具备丰富国际合拍经验的制作人,马克·爱德华先后与多个国家的专业团队,合作多个跨国大项目。马克·爱德华表示,联合制作的创作往往因为资料基础的扎实,具备较大的编辑空间。
然而,联合制片在制作过程中,有大量问题需要去统筹和解决,比如不同区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不同语言的脚本、不同的版本、剪辑工作、资金等。
马克·爱德华认为,促使不同国家之间的团队互相信任是最为重要的,但信任机制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花时间去磨合。
马克·爱德华指出,不管国际合作的项目背景如何,涉及怎样的题材,纪录片的首要责任都是为观众负责。所以在启动国际化合作时,作为制作人,应当站到观众的视角,反复追问自身为什么组合这样的资源,为什么在内容中放这些材料。
趋势二:小谷亮太谈短视频趋势与慢电视
长期活跃在纪录片制作一线小谷亮太在谈及当下纪录片趋势时表示,当下年轻人短视频的观看习惯,给纪录片的制作领域和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年轻人最关注的是短视频,而不是长篇巨制,如果超过10分钟,年轻人就不愿意看短片了。”小谷亮太说。小谷亮太认为,这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就意味着要转变以往拍摄长篇的习惯。习惯的转变需要从拍摄的起点开始,因为纪录片由长变短,并不是简单地剪辑形式上的变化,而是要回到镜头语言本身进行调整,要考虑纪录片表达的节奏。
虽然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趋势,且不可避免对纪录片带来冲击,但小谷亮太仍然对长篇纪录片及电视渠道播放的纪录片持乐观的态度。相对于短视频,他提出了在电视呈现的纪录片是“慢电视”“慢片子”的原创概念。
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高清质量的电视进入家庭,在视觉的呈现上,纪录片也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对纪录片提出了的镜头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慢节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观众的引导。
小谷亮太表示,无论是长还是短,吸引观众是最为重要的,“必须要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否则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小谷亮太。
趋势三:傅红星谈纪录片迎来较好发展时机
针对越来越多纪录片进入到电影院线以及商业化的现场提问,傅红星表示,目前的确出现了资金往纪录片聚集的趋势,纪录片的投资体量也越来越大。市场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专注于纪录片领域的制作机构,也有越来也多的企业开始把纪录片视为一种优质的影像载体,进行跨界传播。
总体而言,傅红星认为,纪录片公司目前已迎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机,但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实现创作、商业、政策环境的平衡。
在傅红星看来,创作能力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会讲故事,而讲故事更多地还是跟镜头预言对观众情感的刺激相关。以主旋律的题材为例,傅红星认为,很多人对主旋律题材存在曲解,以为主旋律就是灌输口号,但实际上依旧是讲故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