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证据!百万年前古人类已懂得对不同石料分别处理
2019-06-11 16:28 羊城派 原创
“东方的奥杜威峡谷”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新证据

文/羊城派记者 易芝娜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Palaeo-3)上。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百万年前古人类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适应行为。

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不仅是揭示东亚早更新世人类演化与技术行为的理想区域,同时为进一步探讨早期人类对麻地沟及相关遗址的不同地貌景观的适应策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泥河湾盆地记录了距今约12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此地因密集分布着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而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

麻地沟遗址地理位置及不同探方分布特点。裴树文供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裴树文研究团队在其中麻地沟遗址群埋藏于泥河湾古湖滨相砂、粉砂和黏土层内进行系统发掘时,于2011-2014年间共揭露5个探方(注:探方为考古发掘的基本作业单位),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获取3000余件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麻地沟遗址出土部分石制品 。裴树文供图

通过对采集到的古地磁测年样品(注:古地磁又称自然剩磁,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年代)和史期的地磁场)在实验室进行的反复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麻地沟所在的泥河湾层剖面记录了距今约12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

砾石要砸击剥片,燧石要锤击打片

通过对麻地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组合,并采用西方技术类型学体系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古人类对石器采取的技术行为显示出多样化的适应策略。

比如他们对以砾石为原型的硅质白云岩原料,多采取砸击法的剥片策略,而针对以岩块为原型的燧石,则以锤击法为打片方法。

这种石器组合的多项指标显示,麻地沟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属于相对简单的mode1技术传统(石核-石片工业体系),但在优质原料获取和精致加工、针对不同原料采取多样化的石器技术方面显示出早期人类复杂化的适应策略。

技术进步与气候波动有关

研究人员在对不同遗址环境信息和石器技术演化序列进行比较后还发现,虽然早期人类大都采用相对简单的模式技术,但后来逐渐出现了原料选择、剥片策略、精致加工等多方面的多样化策略。

这种转变应该也是古人类针对当地资源和气候波动的大背景而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

另外,麻地沟遗址出土的动物群和相关环境指标分析还表明,早期人类主要是生活在以稀树草原至荒漠草原为主的相对开放的泥河湾古湖滨环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