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侨乡,这次为了一段特殊历史,江门街坊都该了解!

江门发布


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弘扬铁路华工精神

专家学者聚侨乡纪念铁路华工

这段特殊的历史

江门街坊都应该了解


2017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跨越时空的回响——纪念150年前铁路建设中的华工”展览。图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珍贵图片资料。 中新社记者 周欣嫒 摄


中美铁路华工研究专家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铁路华工后裔讲述家族史、实地体验侨乡文化……昨日,纪念华工参与建成美国横贯大陆铁路150周年“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国际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行。该研讨会由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组联合主办。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等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铁路华工后裔、侨史爱好者共50余人出席研讨会。研讨会将举办至6月8日。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缅怀那段难忘的历史。这对于更好地挖掘铁路华工史料、弘扬铁路华工精神、提高相关历史研究水平、增进中美民间相互了解,很有意义。”张春旺表示,“今天我们纪念北美铁路华工,就要继续弘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展现中华民族新的时代风貌。”


五邑大学校长张运华表示,研讨会探讨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剖析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铭记那一批为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中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北美铁路华工。此外,通过学术合作,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跨国华人历史研究。


此次研讨会是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组多年合作成果的展示。在研讨会上,将进行最新合作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及深度解读,这些成果有《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铁路华工营的物质文化研究》、《为何与如何——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及方式》等书发布。还将举办“华工与铁路”图片展、罗达全收藏新宁铁路文物展。在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举行纪录片《北路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仓东项目》首映仪式、《碉楼故事——开平华侨及侨乡历史展览》、五邑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家乡跨国生活研究成果展示等三项学术活动。


专家学者声音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

共同维护人类文明


铁路华工精神,不仅是我们中国海外侨胞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是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弘扬。150年前,铁路华工在美国参与修建了太平洋铁路,今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成为中美两国民众心灵交流的纽带,让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今天我们纪念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就是要呼吁各国之间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友谊,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广东华侨史》主编张应龙:

先侨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风范


江门五邑地区的华工占了铁路华工的绝大多数,对修筑太平洋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想当年,先侨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语言、气候和恶劣工作条件,发挥岭南文化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灵活变通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迅速适应新生事物,敢于应对挑战,胜利地完成了修路的艰难任务,在国际上树立起勤劳勇敢的中国风范。这是北美铁路华工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举行研讨会主要是弘扬铁路华工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灵活变通的岭南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十分重要的财富。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

用个案故事体现铁路华工精神


从铁路华工的研究到海外华侨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基础。文化合作交流要想开展起来,必须要有学术基础。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怎么去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学术性的研究基础来支撑,是做不到的,对铁路华工历史的研究是支撑这个平台的学术基础之一。本次研讨会是从2012年以来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长期合作研究成果的一次发布。在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中,第一次把两个场景结合起来研究,一个华工是在美国修铁路的场景,一个是华工在家乡生活的场景。在国内的学术领域里,第一次把铁路华工的后裔请来一道探讨,让铁路华工的后人讲述他们家族历史及文化的传承,以铁路华工个案故事体现铁路华工的精神。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

中美学者优势互补还原华工跨国生活原貌


2012年9月,五邑大学与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组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合作研究铁路华工。双方从2015年开始,每年度在江门五邑地区铁路华工村落开展深度田野调查,探究铁路华工的生活史。《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这本书凝聚了中美专家合作的结晶。中国学者不仅要准确理解本土文化、本土理念,还要理解国外文化和理念,基于理念的认同,中美学者优势互补,更加有利于深入了解铁路华工跨国生活原貌,全面认识华侨华人带回家乡的思想以及其对侨乡文化的深远影响。





太平洋铁路工程成为华人辛勤劳动的印证,当时加拿大政府通过台山人“包工头”李天沛、广安和商号老板叶春田等人,从1880年6月至1885年7月铁路竣工,招募约有1.7万多名华工筑路。不少人死于爆破、塌方、暴风雪、疫病,甚至被出没于深山荒岭中的熊罴等凶猛动物袭击。


最终,在全长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上,有95%的工程是在华工加入筑路大军的四年中完成的。



在筑路的5年间,

有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

另有成百上千的筑路工人

在铁路修通后漂泊异乡而无钱回国。

这段历史,不能忘却!



1869年5月10日12点30分,犹他州普罗蒙特利。


时任美国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前加州州长的斯坦福高举银质大锤,将一颗纯金的道钉砸进了铁轨中——随着这一声锤响,太平洋铁路正式合龙的消息传遍整个美国,引发无数的欢呼声。


旅美画家创作反映铁路华工主题的油画《背井离乡》。(图片来源:美国《侨报》张苗 摄)


穿越历史的回响,时光拂过一个个道钉,来到太平洋铁路竣工150周年的这一天,也是属于铁路华工的纪念日。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时,看到的是荒凉险峻的大山脉,和英勇无畏的华工开荒者。


华工参与了中央太平洋铁路最困难时期和最艰巨地段的兴建,也是完成铁路基础性工程的主力军。正因为华工的辛勤劳作,太平洋铁路得以提前7年竣工。”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学者黄安年,打捞美国铁路华工往事,讲述150年前中美人民合作的历史。


华工用马车和简陋工具在铁路工地运送土石方。(摄影师Alfred A. 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没有华工,铁路不可能提前7年建成”


这个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的太平洋铁路,从1863年开始动工,1869年建成,全长2000英里。西段,即从萨克拉门托到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高地,全长约689英里。


在缺乏现代化机器的年代,逾万名华工仅凭人力与简单的工具,开山凿路,攻克了无数个困难,完成了东西两条铁路的会合。


1866年夏,华工在Sailor's Spur用开挖路基槽的土方垫起沟壑处的路基。 (摄影师:Alfred A.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里,也提到了这段铁路修建的意义——如果没有它,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而已。

过去,从纽约到旧金山最短也要走6个月。铁路建成后,只需7天。

而没有华工们的艰辛付出,太平洋铁路不可能提前7年建成。

“如果没有关于试用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如果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R·W·霍华德在《宏伟的钢铁线》中,曾这样写道。


1867年夏,华工在Heath's Ravine填埋沟壑,开拓路基。(摄影师:Alfred A.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能修建万里长城的民族,当然也能修铁路”


据史料记载,1865年2月,华工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走上了铁路建设工地。开始时,对华工的蔑视不光来自白人工人,就连工地的一些负责人也认为华工体力单薄,个子矮小,根本没能力参加这么艰苦的工作。最后,铁路的总承包人克罗科的话一锤定音——能修建万里长城的民族,当然也能修铁路。

事实也正是如此。施工中,华工们常以惊人的智慧攻克难关。


1866年秋天,西拉内华达山唐纳关施工情景。(摄影师:Alfred A.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1868年,工程延伸到内华达山——积雪和时常发生的雪崩,使得已经通车的地段经常会出现阻断,火车无法通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工们沿着铁路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方修建了近70公里的防雪墙,完全避免了积雪的影响。当地人充满敬意地把它称做“内华达山脉的中国长城”。

此外,他们在河谷上方数千英尺的高空,沿着陡峭的花岗岩和险峻的页岩铺设铁轨,若两侧没有立足之地,华工便悬吊在篮子里作业。


日铺设10英里铁轨记录终点标志。(摄影师:Alfred A .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在与东段公司展开筑路竞赛的最后阶段,西段华工还创造了一天铺轨10英里200英尺(约合16.15公里) 的世界纪录。

太平洋铁路对于美国的意义,不亚于万里长城对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修筑长城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血肉之躯,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奠起了西方文明进步的基石。


铁路施工进程中,华工们住在建筑工地旁的帐篷里,而老板和工程师们住在火车上。(摄影师:Alfred A .Hart 资料来源: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华工们用生命铺就了太平洋铁路”

毫不夸张地说,这条美国现代国家的生命线,是用华工的汗水、智慧与生命建成的。

由于种种原因,具体数据已经难考证。但从一些报道记载中可以看出华工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资料显示,1870年6月30日,《萨克拉门托报道者》曾登载一篇题为《运送遗骸》的新闻报道,其中发现,从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运来的中国人骸骨总重量约为2万磅。基于这篇报道的数据,根据成人骨头重量约占体重14%这个比例,假设那时中国劳工的平均体重为119磅,2万磅可换算成1200具骸骨。


华工们用生命铺就了太平洋铁路。据学者研究,数以千计的华工因山石爆破、隧道塌方、暴风雪灾和其他事故而丧生。这些逝去的华工或埋骨他乡,再难归来;或被送回故土,隐于荒山义冢。


美国横贯铁路1869年于犹他州接轨,庆典巨幅画像却不见华人参与。(图片来源:美国《世界日报》 崔以闻提供)


“华裔人数之少,与对美国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然而,为这条铁路付出了巨大生命代价的华工,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

华工的高强度、高风险劳动和他们所得的待遇是很不相称的。在铁路建成举行的庆祝仪式上,厥功至伟的大部分华工们却没有受邀到场,华工更是只字未被提起。

黄安年介绍,在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后,铁路华工除很大部分回中国外,有的继续留在美国西部,或南下、北上、东移,向全美扩散形成若干以唐人街为中心的移民点。“像种子一样,扎下根来。”


部分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去向 (图片来源:广东华侨博物馆)


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项以特定族裔为目标的歧视性法案。

这项法案颁布的时间,距离华工完成铁路建设仅相隔13年。

《排华法案》在美国历时60年之久,通过一代代华人不断的抗争,直至1943年才被《麦诺森法案》废止。但法案废除后,华人在美国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华工的功绩也并未得到正视。


吉米•卡特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时曾说:“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新泽西华人联合总会为华工勒石以铭,上书“无忘异乡人,感怀华工魂”。(美国《世界日报》记者 谢哲澍 摄影)


“无忘异乡人,感怀华工魂”

华工对美国的贡献值得被永恒纪念。

美国华人一直在四处奔走,挖掘这段历史。他们呼吁主流社会承认华工贡献,也让后代铭记先辈们的血泪经历。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2014年5月9日,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列入荣誉纪念堂,纪念他们的卓越贡献,华工是进入该纪念堂的首批亚裔群体。

2015年8月22日,纪录片《金山梦-寻找·道钉记忆》在洛杉矶首映。影片全面展示了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历史。

2018年5月10日,美国加州迎来首个铁路华工纪念日。


150年的时光,让曾经一度被遗忘的历史记忆,逐渐被唤醒。如今华人地位提升,扬眉吐气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先辈打拼铺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学者黄安年表示:“我们纪念这段历史,了解华人移民美国并逐渐融入的艰辛奋斗历程,是为了不忘来路,传承精神,增强华人的自豪感。”


历史亦照映当下。“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是一段交流合作的历史,美国近代的崛起包含着中国移民的辛勤奉献。一个半世纪前两国做到的,今天没有理由不能做得更好。”黄安年说。


“沉默的道钉”

向一代代后人证明,

这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

这段历史,

江门街坊都应该了解




今年5月10日

是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

与中央太平洋铁路

接轨150周年纪念日,

近期,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国家记忆》栏目在我市为期一周的

《美国筑路华工》专题片

拍摄工作顺利结束。

此次专题片的拍摄是

为了纪念华工在该铁路修建过程中

作出的巨大贡献,

唤醒社会各界对华工历史的正确认识。


此次专题片拍摄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摄制组先后到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会黄坑海槐义冢、金牛山华侨义冢,台山斗山镇陈宜禧故居、新宁铁路火车外景、大江镇李天沛故居、上川岛,开平碉楼等地拍摄,并通过情景再现形式还原华工工作、生活场景,将为大家呈现华工当年工作生活的真实情景。


专题片将于6月在CCTV-4播出,

街坊们记得收看哦!


来源:综合江门日报(记者/赵可义)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美国侨报,美国《世界日报》等整理

责任编辑:曾素娟


点击【在看】有惊喜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