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身世曾被质疑?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不容置疑!
2019-06-06 16:04 羊城派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留给人们的直观印象。

端午节意象示意图 图/视觉中国

当然,围绕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屈原无疑是公认度最高的与端午节有关联的中国古代名人。

不过,关于屈原,史学界曾存在质疑,认为这是后世假想的人物,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

这种说法的坚持者,不少还是响当当的大学者,比如胡适。另外,日本史学界一直存在这样的看法。

一位中国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其身世为何被质疑?

程连欧画作《屈子吟》(局部)

端午起源于龙图腾崇拜

有人认为,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显然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据考证,在古代,五月初五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早于屈原。

看龙舟的外形,有龙头和龙尾,在中国这个崇尚龙文化的国度,扒龙舟和龙图腾崇拜有关。

著名学者闻一多就曾考证,端午节起源于春秋之前百越族举行的龙祖祭祀活动。当时吴越之地就有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古人的龙祖祭祀活动 图/视觉中国

“端午”作为固定词汇和节日,最早出现于西晋。浪子回头为民除害的西晋人周处,著有《风土记》一书,其中就首次提到了端午节风俗。但里面并没提到屈原。

端午节成为重大节日是唐代。而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代,唐人过端午时会纪念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起源中蕴含着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内容。五月初五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易经》爻辞称之为“飞龙在天”。这时龙星处在大吉之位,古人此时扒龙舟祭龙神,寄寓美好期望,保佑族人安居乐业。

如今,扒龙舟是一种民间竞技活动 图/羊城晚报

基于这样的传统和礼俗,端午节的别名很多,比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天中节”、“正阳节”、“夏节”,又如“龙日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粽子节”、“诗人节”、“五月当午”等等。算得上是传统节日中名字最多,内涵最复杂、也最丰富的节日了!

在后世,人们在纪念古人时,往往将之附加在某个节日上。屈原是在端午节沉江的,于是后人在这一日纪念他,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并且,两种内涵相互融合,久而久之,人们把纪念屈原当成了端午节的缘起,把扒龙舟、吃粽子也附会在了对屈原的纪念上。

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 图/视觉中国

同样,在我国不同地区,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也属于类似情形。

学者称屈原“查无此人”

日本学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屈原这个人。认为冠名“屈原”的作品,也为后人所作。

而这种看法,最初来自于中国史学界。

清末民初大学者、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在《楚辞新解》(1920年)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认为屈原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古刻本《离骚》/资料图

廖平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要说到他的师承关系,那可是如雷贯耳。他的老师是张之洞,他的嫡传弟子是康有为,再传弟子是梁启超。每个都大名鼎鼎!

他去世的时候,连蒋介石、孙科等民国大员都为他送葬,章太炎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由于廖平在民国初年的巨大学术影响力,很多当时的学者对此观点深以为然。这种认识和争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后续影响到80年代。

屈原的身世,整整被后人怀疑了100多年!

“中国最后的古典经学大师”廖平/资料图

认为屈原“查无此人”的著名学人还有胡适。他认为,《史记》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是汉代文人依照“君臣大义”的儒家观念改造出来的。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典籍文献中未见关于屈原的记载,更没有考古资料能够证明。而屈原在典籍中第一次被提到,是西汉贾谊写的《吊屈原赋》。之后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屈原贾生列传》。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资料图

研究者质疑,战国的文献资料中都没出现过的屈原,为何在100多年后的西汉出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屈原所在的时代已超150年,他掌握的材料应该也不多。

有学者推断,司马迁写屈原的材料,可能就来自贾谊。然而,贾谊《吊屈原赋》中的屈原形象,又很可能是贾谊创造的,其意在抒写自己的“冤屈”。

对于史记的文本,也有学者指出,《屈原贾生列传》的写法和其他篇目有出入:写实少,议论多。作为传记,连主人公的籍贯、家世等基本信息都鲜有交代,仅一句“楚之同姓”概括。(屈原姓“芈”,和“芈月”同姓。“屈”是他的“氏”)

古装剧《芈月传》剧照

司马迁的身世际遇也和屈原相似,于是有人推断,可能司马迁看了贾谊的赋,有感而发,在贾谊文思的基础上,借屈原被流放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

基于此,屈原的身世,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如果屈原真的“查无此人”,那《离骚》等伟大诗篇是谁写的?屈原否定论者认为,《离骚》与《淮南子》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应为淮南王刘安所作。刘安谋反被杀后,著作权被刘向、刘歆父子给了“屈原”。

青春历史剧《思美人》剧照

“屈原否定论”为何会产生?

现在我们认为,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文学艺术成就不亚于《诗经》,史上以“风骚”并称。

毛泽东对屈原的评价是:“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民间传说扒龙舟是为打捞屈原 图/视觉中国

对学术上曾存在的质疑,我们大可以宽容以待。毕竟,学术自由;学问就在存疑处生发。对记载不详实、资料不充分、存在难以解释之处,都可以大胆怀疑。

至于为何从晚清时代开始出现质疑屈原身世的问题,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发现也不难理解。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一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全盘西化挽救民族危局,反封建、反传统成了时代风尚。

于是,当时的很多学者把传统文化看成了束缚中国发展的枷锁,更多投注的是质疑、批判、否定的目光。

全盘西化时代很多传统被抛弃 图/视觉中国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不足为奇。毕竟,1929年,连中国最传统的农历新年,都一度被国民政府强制废除了!早已被儒家思想贴上“忠君爱国”标签的屈原,遭到否定和质疑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再加上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屈原的历史典籍不多,“孤证”难立足,提出质疑也貌似很有道理。

时代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亡,需要重新凝聚起力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开始转变,对屈原的否定潮也逐渐降温、弱化。

但延续了中国近代学术批判精神的日本学界,一直坚持否定屈原。若基于学术自由,这也无可厚非;但总难免有个别极端学人的企图不太单纯,比如想借此唱衰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可能。

抗日救亡中民族凝聚力被重新激发/资料图

立足今天,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本民族诞生的伟人,显然应该多投注以热爱和崇敬。我们身上,也正流淌着他们的血脉。

在中国,屈原已经成了一种象征,那就是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我们在过端午节时纪念屈原,正是弘扬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行动体现!

端午扒龙舟,在民间是个重大的节日活动 动图/中国广州发布
龙舟竞渡,向传统文化致敬,向民族伟人致敬 图/金羊网
端午佳节,一起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图/视觉中国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