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陈泽云
中医药国际化再度提速! 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以中医药为基础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
日前,在中国中药协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中医药四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经过十年努力,中医药正式接入国际主流医学这一分类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未来,要加快对中医药进行“二次开发“,让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接受。
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传统医学被纳入了国际疾病分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中科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苏国辉告诉记者,中医被国际承认之后,将为公众的健康就医提供多一种选择。苏国辉指出,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只要能治好疾病,就应该肯定它的医学价值。“两者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相互结合,这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记者注意到,国际疾病分类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此前,中国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纳入到国际疾病分类之后,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这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里程碑”意义。近两年,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把发展中医药提升至国家战略,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机,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出海”已不再是“虎山行”。
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也要保持中医药特色
专家指出,中医病证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被世界接受的基础,但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最大助力,就是让它的成分更加清晰,疗效更佳明确,这样才能使中医药被广泛的理解和接受。”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杨子峰指出。
据杨子峰介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了内地及港、澳等一批优势科研机构,以国际化的标准,对于呼吸系统类的中药进行了重点科研攻关。其中,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的白云山板蓝根进行了多年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成功在该产品中分离了21种化合物,发现了多种抗病毒成分,并申请了14项发明专利。
不过,在推进中医药科研标准国际化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中医药的特色。“在借鉴西药的标准与技术办法来二次开发中药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植入中医理论,现在我们也在通过杂志等学术形式向西方解释中药治感冒、治流感的内涵。”杨子峰指出。
呼吁更多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二次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提高中药综合利用率的“二次开发”,被视为带动中药产业跨越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真正落地进行“二次开发”中成药产品仍然是凤毛麟角。
对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黄庆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对中医药品种进行循证医学的“二次开发”,往往耗时长,投入巨大。同样以经典中药板蓝根为例,研究院与相关药企合作,总共花了有8年多的时间,才找到白云山板蓝根所有的化学成分和分子,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
而很多中医药起源于经典名方,经过了多年的临床使用经验,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往往没有太多动力对已经上市的产品进行再开发。黄庆晖指出,从长远来看,经典中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科研技术找到作用机理与作用靶向,用数据证明疗效,这是长远的趋势,也是中医药迈入国际化的基础。黄庆晖呼吁,希望更多的中药龙头企业主动作为,发挥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让更多名优中药得到更深入的二次挖掘。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新华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