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羊城派记者 周巍
5月29日,广州市民政局2019年科技活动日在广州市老人院举行。活动由市民政局主办,市老人院承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市福利院、市东升医院、市殡葬中心、市慈善服务中心、市社区服务中心、市民政局机关服务中心协办。
当天,智能养老机器人、足部机器人、养老综合管理系统等科技产品纷纷亮相,同时还举行了科技创新经验分享和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据统计,目前市民政局共有科技创新项目22项,其中市老人院2项、局精神病院5项、市福利院6项、市东升医院9项。
机器人会“聊天”和“看病”,还能提养生建议
“请和我聊聊天吧”“正在采集面部信息”“正在采集舌头信息”……活动日现场,一台外表呆萌、会说话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老人的注意。
记者了解到,这是由广州市老人院、广东省人工智能中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智能养老机器人,除了视频通话、情感娱乐、自助点餐等生活服务功能,还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和养生需求。
例如,健康管理功能,机器人可以获取用户的慢性病和用药信息等数据,提醒用药;夜间巡房功能,机器人可查看用户在房间的休息状态,发现如夜间离床、长时间在特定区域停留等异常情况的用户,及时向管理端预警。另外,机器人还能通过采集面部、舌头信息,进行望诊,分析用户的健康状态,并提供调理建议。
82岁的韩婆婆在体验了这款产品的自助体检功能后,赞不绝口。她表示,以前去中医院看病,早上6点就开始排队,有了这款机器人,只需按提示简单操作,便能生成一份检查结果,对老年人来说非常方便。
77岁的梁姨则体验了另一款产品——足部机器人。据介绍,该机器人由广州市老人院和广州足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主要功能为助行康复训练,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同时机器还能感受老人的行走意图,通过步态分析和档位调节,帮助改善行走步态。
梁姨表示,她平时走路多用拐杖,此前也用过传统类型的助行器,而这款产品很智能,对老人来说操作更简单,也更省力。
为每位老人制定“专属”照顾计划
据悉,早在2015年,广州市老人院就入选民政部首批养老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试点项目之一即是当天展示的养老综合管理系统。记者看到,该系统分为医生主页、护士主页、护理员主页、社工主页等,同时设有照顾计划管理、个人照顾计划评估、个人照顾计划服务等栏目。
据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常广财介绍,以往的服务模式中,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服务都是独立运作的,而该系统的建立,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集信息采集、服务制定、任务派单、服务反馈等多个功能为一体,打通了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有利于资源共享。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演示了系统后台运作的基本流程。他指出,每位入院老人需接受初筛评估,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系统将自动生成风险点。然后再依据风险点,为老人制定个人照顾计划服务。例如针对卧床老人,系统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后,将“派单”给护理员,由护理员提供翻身防压疮服务,每次服务的时间、护理员名字也都记录在案。
常广财表示,目前系统仍在试行阶段,希望今年底能够推广到全院。“未来,老人的家属也可以通过远程手段,了解老人在院内得到了哪些服务,执行情况和效果均一目了然。甚至,家属也可以参与照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他说。
此外,广州市老人院通过配置智能床垫、智能养老机器人、智能手表生理数据自动监测等,让老人护理工作更细致便捷,远程医疗、智能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让医疗诊治更精确。
广州市老人院还将与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进一步研发和引进的高新技术产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据统计,五年来,市老人院获市级或以上立项课题有8项,科技竞赛获奖2项,省级及以上论文37篇,编写养老、医疗以及机构发展规划书籍8本。
广州民政科技成果逐个睇
1. 福利院、精神病院也有满满“科技感”
记者了解到,市福利院、局精神病院的科研成果在特殊人群服务领域也颇具特色与成效。
市福利院从孤残儿童的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开展特殊教育课程研究,建立以个别化支持服务计划为引导的完美人生幸福课程体系,探索中高年段课程、全校性主题活动、主题单元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及1套课程评价系统。同时,为0-3岁特殊儿童制定“医教结合”早期干预模式,运用沙盘游戏疗法等儿童修复早期心理创伤。近年来,市福利院科研课题立项共17项,参加省部级以上技能比赛获奖23人次,自编教材15册,公开发表论文102篇。
而局精神病院则运用现代舞蹈艺术与心理学结合的形体艺术治疗方式,为医护人员与精神障碍康复者之间构建了一个新的对话沟通途径,引进MOHO介入五位一体精神康复模式,开展天灸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低频经颅磁刺激异常脑区对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装的影响研究等,对病人进行评估及针对性康复训练,改善精神障碍康复者的症状。2016年至今,局精神病院共发表专业论文24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8篇),成功申报科研项目26项(其中独立立项6项,1项参与国家科学支撑计划课题)。
2. 打造广州盲人按摩的“金招牌”
广州市东升医院在1962年首创广州盲人按摩科,经过50多年的传承和创新,盲人按摩科在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病症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按摩手法,现已发展成广州地区医疗保健市场知名品牌。
同时,医院运用名老中医流传下来的膏、丹、丸、散的临床实践精髓,创新注册了红药膏、外用止痛散、三七铁打药酒等13种药剂,使用中西医治疗方式,对疮疡、痤疮、带状疱疹、湿疹、色斑、关节痛等等病症都取得显著的疗效。据统计,东升医院近7年来,共建立科研课题15项,在科技核心等期刊发表内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皮肤科等学科医学论文150余篇,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3. 3D遗体修复,让逝者更有尊严告别世界
据了解,每年因交通、火灾等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中,部分遗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残缺。过往市殡葬服务中心由于技术所限,只能由遗体整容师采用传统的油泥材料进行手工修复,形状可以大致还原,但皮肤和毛发的质感就无法还原。2018年市殡葬服务中心开始引进3D打印技术,建立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开发3D打印遗体修复服务项目,有效填补了精细化遗体修复技术的空白。该技术综合运用数字建模技术、信息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先进技术知识,发挥3D打印强大的实物生成及制造功能,全面提升遗体整容整形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解决残缺遗体修复技术难题,让逝者可以更体面、更有尊严地告别世界。
同时,市殡葬中心与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等院所合作,在设立“民政部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遗体火化数值模拟实验平台、火化炉高效热管式换热器和火化智能化成套输送装置项目等科研攻关,依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殡葬高新技术人才培育,提升殡葬行业科技化、专业化水平。
4. 互联网技术助推广州创建全国“慈善之城”
互联网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对广州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广益联募平台(原广州市慈善会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慈善“玩法”,将慈善募捐、救助帮扶、慈善义卖、慈善活动、慈善文化等融入消费、运动、艺术、文化等领域,共为270余家公益慈善组织、577个公益慈善项目提供互联网募捐服务,累计收集善款达4亿元,让慈善“触手可及”。
此外,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分别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率先在广州开发全国首个区域慈善指数体系及透明度评价体系,促进慈善组织进一步规范化运作,为广州慈善政策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