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外媒消息,目前在澳大利亚的野生考拉数量已下降到8万只,这意味着,考拉数量已减少到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影响的地步了。更严重的是,这危及种群繁衍,考拉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在我国,此前就出现过类似的悲剧: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已经科学家宣布“功能性灭绝”。(详见“说闻解事”专栏文章:《“长江女神”白鱀豚极度濒危,如何留住它即将远逝的身影?》)
外表温顺可爱的考拉,还顶着“国宝”的光环,竟也濒临灭绝了,那些不为人关注的物种岂不更危险?有人担忧:第六次全球“生物大灭绝”已经来了!
考拉,其实它叫“不喝水”
“考拉”这个名字有点怪,但大家对这种动物并不陌生。作为澳大利亚国宝,加上它外形呆萌、性情温顺,一直备受喜爱和关注。
考拉天生一副卡通像,身形短胖,憨态可掬,长相酷似小熊;圆鼓鼓的孩儿脸,标志性的黑鼻子,大大的耳朵、圆圆的眼睛;看起来很机灵,行动却很迟缓,懒洋洋的,每天有18-20个小时都蜷在树上睡大觉,少许的清醒时间,都忙着用来啃食桉树叶。
桉树叶含有桉树油,是一种天然的消毒剂和杀虫剂,且粗糙没营养,这种食物其它动物都懒得吃,也不敢吃。考拉却以此来果腹。
有人说,是植物(食物)驯化了动物。这种观点放在考拉这也说得通。桉树叶热量有限,根本没法支撑它成为一种活泼的生命。因此注定了考拉的生活习性,要么吃吃吃,要么睡睡睡!
这个懒样,和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好有一拼!
为啥“国宝”都是这个样子?!大概正因为它们如此“不思进取”,才“堕落”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地步。不过,祸兮福兮,它们数量少加上很可爱,被人稀罕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考拉”这个名字,单从字面看,完全不知所云。其实是因为这是音译过来的。考拉的学名是“树袋熊”。
不过不要以为“树袋熊”就是“熊”,就像“大熊猫”不是“猫”一样。从动物学角度讲,树袋熊和熊没啥关系,熊属于“食肉目”-“熊科”,素食家考拉先生自然不入“食肉目”,而属于“有袋目”-“树袋熊科”-“树袋熊属”-“树袋熊(种)”。
“考拉”这一名字的来历,也很奇特。正常情况下,考拉的“一日三餐”就是桉树叶,赖着桉树,他就能过一辈子。若不是生病或其它特殊情况,它水都不喝,身体所需90%的水分都从桉树叶中来。
基于这一特点,古代澳洲土著人称这种动物为“Koala”(克瓦勒),这也正是音译“考拉”的来历。而这个单词的意思是“no drink”(不喝水)!
哈哈,考拉就叫“不喝水”!
祸根就在人类的过量活动
无论人类是否愿意承认,很多生物灭绝的原因都直接或间接与人类活动有关。
人类在贪欲驱使下砍伐森林、过度捕捞、猎杀鸟兽,为粮食扩展农地、滥用农药,为发展工业排放污水、废气……这使很多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和食物来源。
同时,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应对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对这种能力的不当使用或滥用,也构成了对自然环境更大的破坏。
至少在客观上来说,就是这样。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
数据显示,仅仅在过去的1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3/4的土地和66%的海洋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改变,全球1/3以上的土地和3/4的淡水被用于农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
到2000年时,1700年时曾存在的湿地已丧失了85%。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被大大压缩。
我们从更近的时间维度来看:从1980年以来,每年工业生产中有三四亿吨重金属、有毒污泥等废物排入水域,进入沿海的肥料产生了400多个海洋“死亡区”。这对那里的生命构成了致命威胁!
而在最近的50年,全球农作物产量增加了300%,原木采伐量增加了45%。过度的开发和索取,导致的后果是,60%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退化,全球2/3的自然资源已消耗殆尽。
就考拉来说,由于受到道路、交通的影响,其栖息地不断被压缩。
有些考拉的生活区域靠近公路和人类聚居区,其迟缓的行动能力,常遭遇车祸、狗咬或触电等致命威胁。
据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估计,每年至少有4000只考拉死于车祸和狗咬。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澳大利亚的野生考拉数目只有大约8万只。另一调查显示更少,仅剩4万只!
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威胁着考拉的生存。近年来气温上升和热浪袭击,大量森林减少,考拉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目前澳洲128个已知的考拉生态环境中,只有41个还有考拉生存。2012年5月以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已先后将考拉列为濒危物种。
“生物大灭绝”危机重重
其实,科学家关心和忧虑的不仅仅是考拉,还有千千万万和考拉一样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超过100万个正濒临灭绝,其中许多物种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灭绝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
16世纪以来,至少有680种脊椎动物已经灭绝。到2016年,6190种人类驯养的哺乳动物中有559种已经灭绝,约占总数的9%,另外至少1000种受到威胁。
目前全世界有40%以上的两栖动物、33%的造礁珊瑚和1/3以上的海洋哺乳动物都面临灭绝风险。这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次敲响了警钟。
国际生物保护界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全球已经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之中。
科学家担心,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会使地球陷入自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事态已经很紧迫!
人类虽然在地球生命系统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毕竟还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资源,同时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及调节气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种物种的灭绝,意味着一个食物链环节的缺失,危及一个生物群落,最终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后果。
科学家认为,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全球到地方各层面进行“革命性改变”,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大自然。
“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召开,人类科学家和有识之士将聚焦目前的生态困局,制定可持续发展方针,为人类的行动指明方向。
这,也是一个扭转危局的契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全人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减少因人类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伤害,给其它生物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
我们只有一个星球,它不只属于人类,每种生物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并且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最终也是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那就从今天做起,为它们考虑,也为我们的子孙考虑,保护环境,保护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每一种生命,捍卫它们生存下去的权利!
地球史上的六次生物大灭绝
(以下内容整合自网络)
第一次:
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奥陶纪末期,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水中无脊椎动物荡然无存。
第二次:
发生在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速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泥盆纪晚期,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导致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第三次:
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二叠纪的地壳运动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生物灾难,导致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
第四次:
发生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研究者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此次大灭绝使爬行类动物遭受重创。
第五次:
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长达1.63亿年的恐龙时代就此终结,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第六次: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重生物能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开发,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严重侵蚀了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科学家估计,若没人类干扰,在过去2亿年中,平均每100年约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但因人类出现,灭绝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人深思: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魏礼园